关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任脉上的主要穴位之一。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凡元气亏损均可使用。
下纪(《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
三结交(《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
次门(《针灸甲乙经》)
大中极(《针灸资生经》)
丹田(《针灸资生经》)
关原(《灸法图残卷》)
大海(《难经集注·六十六难》杨注)
溺水(《难经集注·六十六难》杨注)
产门(《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
血海(《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
子宫(《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
利机(《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
精露(《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
命门(《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
气海(《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
脖胦(《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
肓之原(《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
下肓(《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
《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背与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与十椎及上纪。上纪者,胃脘也,下纪者,关元也。
关元穴主要用于泌尿、生殖及肠胃疾患:如脐腹绞痛、癓瘕臌胀、小腹胀满、小便赤涩、遗尿、癃闭、水肿、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崩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胞衣不下、产后恶露不尽、腹痛泄泻、痢疾脱肛等。
现代又多用关元穴治疗休克、细菌性痢疾、胃肠炎、尿路感染、肾炎、盆腔炎、睾丸炎、神经衰弱、高血压等。
关元穴主治中风脱证,肾虚气喘,遗精,阳痿,疝气,遗尿,淋浊,尿频,尿闭,尿血,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崩漏,腹痛,泄泻,痢疾,以及尿路感染,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神经衰弱,晕厥,休克等。
关元穴有保健、强壮作用。
少腹疼痛,霍乱吐泻,疝气,遗精,阳痿,早泄,白浊,尿闭,尿频,黄白带下,痛经,中风脱症,虚痨冷惫,羸瘦无力,眩晕,下消,尿道炎,盆腔炎,肠炎,肠粘连,神经衰弱,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
中医认为,关元穴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
凡元气亏损均可使用。临床上多用于泌尿、生殖系统疾患。现代研究证实,按揉和震颤关元穴,主要是通过调节内分泌,从而达到治疗生殖系统疾病的目的。
关元穴(下纪穴,次门穴,三结交穴,丹田穴[道家术语],大中极穴,关原穴,中大穴,大海穴,溺水穴,大困穴[应带三点水],持枢穴,五城穴,产门穴,脖秧穴,子处穴,血室穴,下肓穴,精露穴,利机穴,子户穴,胞门穴,子肠穴,肓之原穴)。
关元。关,关卡也。元,元首也。关元名意指任脉气血中的滞重水湿在此关卡不得上行。
关元穴物质为中极穴吸热上行的天部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大部分水湿被冷降于地,只有小部分水湿之气吸热上行,本穴如同天部水湿的关卡一般,故名关元。关原名意与关元同。
下纪。下,指任脉的下部气血。纪,为头绪、整理之意。下纪名意指任脉上传的气血物质在此得到整顿。本穴为任脉水湿之气的降浊升清之地,任脉气血如同在此得到整顿一般,故名下纪。
次门。次门,此是与石门穴相对而言。石门穴是任脉上行的水湿之气中滞重水湿的主要关卡,本穴相对于石门穴来说其关卡滞重水湿的功用则处于次要位置,故名次门。
三结交。本穴位处腹正中线的隆起部位,在以脊骨为人体重力场中心的横剖面中其位最高,腹股沟处足三阴经及胃经热胀后的高温态湿热水气都会向本穴的方向聚集(热往上部、高处走),足三阴经及胃经有气血物质交于本穴,故名三结交。
大中极。参看膀胱募中极穴之名解,本穴气血所处的天部层次比中极穴要高,故名大中极穴。
大海穴。大,巨大也。海,大水也。大海名意指穴内气血为天部大范围的水湿之气。
溺水穴。溺水,处于水的围困之中也。本穴气血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其范围巨大,身处其中如溺水之状,故名溺水。大(水困)名意与溺水同,(水困)指被困于水中之状。
持枢穴。持,把持也。枢,门户的转轴也。持枢名意指任脉气血由此输向人体各部。
五城穴。五,数量词,此指五脏六腑。城,城市也。五城名意指本穴气血包含了五脏六腑的各部物质。
产门穴。产,生产也。门,门户也。产门名意指任脉本穴的气血旺盛女子才可受孕生产。
子处、子户、胞门、子宫、子肠名意与产门同。
脖胦穴。脖,脖子。胦,中央。脖胦名意指任脉气血循人体前正中线而上行。
下肓穴。下,下部也。肓,心下膈膜中的膏脂之物。下肓名意指腹内的膏脂之物由本穴外输体表。肓之原名意与下肓同。
精露穴。精,气也。露,暴露也。精露名意指任脉上行水气外露于滞重水湿之上。
利机穴。利,便利也。机,巧也。利机名意指本穴气血为阴柔的水气,有通利、濡润人体全身关节的作用。
附注:小肠募,足三阴足阳明任脉之会。
仰卧位。关元穴位在人体哪里,患者可采用仰卧的姿势,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从肚脐到耻骨上方画一线,将此线五等分,从肚脐往下五分之三处),即是此穴。
关元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有十二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深层有十二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
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的前皮支的内侧支;腹壁浅动、静脉分支和腹壁下动、静脉分支。
【治法原则】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艾灸方法】:用艾条温和灸关元穴5~10分钟,一天一次,可以治疗荨麻疹、痛经、失眠等。
按摩关元穴的手法:用手掌根部推揉关元穴2~3分钟,长期按摩,可改善痛经、失眠等。
按揉法或震颤法。震颤法是双手交叉重叠置于关元穴上,稍加压力,然后交叉之手快速地、小幅度地上下推动。操作不分时间地点,随时可做。注意不可以过度用力,按揉时只要局部有酸胀感即可。
拔罐关元穴的方法:用气罐留罐关元穴10~15分钟,隔天一次,可缓解治疗失眠、痢疾、脱肛等。
关元穴配气海穴、肾俞穴(重灸)、神阙穴(隔盐灸)急救中风脱症;
关元穴配足三里穴、脾俞穴、公孙穴、大肠俞穴治虚劳、内急、腹痛;
关元穴配三阴交穴、血海穴、中极穴、三阴交穴治月经不调(冲任不固,针用补法);
关元穴配中极穴、大赫穴、肾俞穴、次髎穴、命门穴、三阴交穴治男子不育症、阳萎、遗精、早泄、尿频、尿闭、遗尿(肾阳虚衰、针补法或艾灸);
关元穴配太溪穴、肾俞穴治泄痢不止、五更泄。
关元穴配中极穴治小便频数。
关元穴配带脉穴、三阴交、血海穴治月经不调、带下。
关元穴配命门穴、肾俞穴、太溪穴、百会穴治阳痿。
关元穴配阴陵泉穴,有清热利湿的作用,主治气癃溺黄,黄带阴痒。
关元穴配太溪穴,有补益肾气的作用,主治久泄不止,久痢赤白,下腹痛。
关元穴配涌泉穴,有补肾气,行水气的作用,主治滑精,腰痛,气淋。
关元穴配中极穴、阴交穴、石门穴、期门穴,有调达肝气的作用,主治胸胁痞满。
1、有培肾固本、调节回阳的作用,能够治疗阳痿、早泄、月以不调、崩漏、带下、不孕、子宫脱垂、闭经、遗精、遗尿、小便频繁、小便不通、痛经、产后出血、小腹痛、腹泄、腹痛、痢疾等症状;
2、长期按摩这个穴位,对尿路感染、肾炎、脱肛、中风、尿道炎、盆腔炎、肠炎、肠粘连、神经衰弱、小儿消化不良等疾患,都有很好的疗效,而且有调理、改善的功能。
《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身有所伤,血出多及中风寒,若有所堕坠,四肢懈惰不收,名曰体惰。取其小腹脐下三结交。三结交者,阳明太阴也,脐下三寸关元也。
《针灸甲乙经》:足三阴、任脉之会。
《针灸甲乙经》:奔豚寒气入小腹,时欲呕,伤中溺血,小便数,背脐痛引阴,腹中窘急欲凑,后泄不止,关元主之。石水,痛引胁下胀,头眩痛,身尽热,关元主之。胞转不得溺,少腹满,关元主之。暴疝,少腹大热,关元主之。女子绝子,衃血在内不下,关元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脐下疗痛,小便赤涩,不觉遗沥,小便处痛,状如散火,溺血,暴疝痛,脐下结血,状如覆杯,转胞不得尿,妇人带下瘕聚,因产恶露不止,月脉断绝,下经冷。
《针灸大成》:主积冷虚乏,脐下绞痛,渐入阴中,发作无时,冷气结块痛,寒气人腹痛,失精白浊,溺血,七疝,风眩头痛,转脬闭塞,小便不通,黄赤,劳热,石淋,五淋,泄利,奔豚抢心,脐下结血,状如覆杯,妇人带下,月经不通,绝嗣不生,胞门闭塞,胎漏下血,产后恶露不止。
《太平圣惠方》:引岐伯云,但是积冷虚乏病,皆宜灸之。
《类经图翼》:此穴当人身上下四旁之中,故又名大中极,乃男子藏精,女子畜血之处。
《扁鹊心书》: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千壮,久久不畏寒暑。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
《席弘赋》:小便不禁关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