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腥草是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草药来源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干燥地上部分。搓碎有鱼腥气,故名鱼腥草。夏季茎叶茂盛花穗多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能清热解毒、利尿除湿、清热止痢、健胃消食,用于治肺痈、疮疡肿毒、痔疮便血、脾胃积热等。
折耳根,臭菜、侧耳根、臭根草、臭灵丹。
性状鉴别茎扁圆形,皱缩而弯曲,长20-30cm;表面黄棕色,具纵棱,节明显,下部节处有须根残存;质脆,易折断。穗状花序项生。搓碎有鱼腥气,味微涩。以叶多、色绿、有花穗、鱼腥气浓者为佳。
性味:辛,搓碎具鱼腥气,味涩,微寒。归肺经。
来源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干燥地上部分。
产于江苏、浙江、江西、安徽、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
地上部分含挥发油、内含抗菌有效成分癸酰乙醛(deCanoy acetaldehyde),月桂醛(lauric aldehyde),a-蒎烯(a-pinene)和芳樟醇(linlool),前两者并有特异臭气。还含甲基正壬基甲酮(methyL-n-nonylketone),樟烯(camphene),月桂烯(myrcene),柠檬烯(limonene),乙酸龙脑酯(bornyl acetate),丁香烯(caryophellene)。通常所说的鱼腥草素指的是癸酸乙醛的亚硫酸氢销的加成物。另含阿福甙(afzelin),金丝桃甙(hy-perin),芸香甙(rutin),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以及β-谷甾醇(β-sitosterol),硬脂酸(stearic acid),油酸(oleic acid),亚油酸(linoleicacid)。叶含槲皮甙(qUercitrin),花和果穗含异槲皮甙(iso-quercitrin)。
鱼腥草入药,中医认为其味辛、性寒凉,能清热解毒、排痛消肿疗疮、利尿除湿、健胃消食,用治实热、热毒、湿邪、疾热为患的肺痈、疮疡肿毒、痔疮便血、脾胃积热等,单用或配伍复方,内服外用或民间多种食疗方法的使用均疗效确切。药理研究,鱼腥草主含挥发油,癸酰乙醛鱼腥草素等多种成份,对各种致病杆菌、球菌、流感病毒、钩端螺旋体等有抑制抗菌作用,并能提高人体免疫调节功能。
鱼腥草毒性很低。对食欲、血象及肝肾功能等均无明显的影响。但虚寒性体质及疔疮肿疡属阴寒,无红肿热痛者,不宜服食。
1、《滇南本草》:治肺痈吐脓吐血:鱼腥草、天花粉、侧柏叶等分。煎汤服之。
2、《本草经疏》:治肺痈:蕺,捣汁,入年久芥菜卤饮之。
3、《江西草药》:治病毒性肺炎,支气管炎,感冒:鱼腥草、厚朴、连翘各三钱。研末,桑枝一两,煎水冲服药末。
4、《贵州民间方药集》:治肺病咳嗽盗汗:侧耳根叶二两,猪肚子一个。将侧耳根叶置肚子内炖汤服。每日一剂,连用三剂。
5、《岭南草药志》:治痢疾:鱼腥草六钱,山查炭二钱。水煎加蜜糖服。
6、《江西民间草药》:治热淋、白浊、白带:鱼腥草八钱至一两。水煎服。
15~25g,不宜久煎;鲜品用量加倍,水煎或捣汁服。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
选购新鲜鱼腥草,以叶片茂盛、颜色翠绿、鱼腥气浓者为佳。若是挑选干燥鱼腥草, 则以无杂质、干燥无潮湿者佳。
保存方法为:干鱼腥草置干燥处;鲜鱼腥草置阴凉潮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