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花,中药名。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地,东至台湾,西到四川、云南。具有和血,调经,止咳,祛风湿,解疮毒之功效。常用于吐血,衄血,崩漏,月经不调,咳嗽等。
红踯躅、山踯躅、山石榴、映山红、杜鹃、艳山红、山归来、艳山花、满山红、清明花、红柴爿花、灯盏红花、山茶花、虫鸟花、报春花、迎山红、红花杜鹃、春明花、长春花、应春花。
落叶灌木,高2-5米;分枝多而纤细,密被亮棕褐色扁平糙伏毛。叶革质,常集生枝端,卵形、椭圆状卵形或倒卵形或倒卵形至倒披针形,长1.5-5厘米,宽0.5-3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楔形或宽楔形,边缘微反卷,具细齿,上面深绿色,疏被糙伏毛,下面淡白色,密被褐色糙伏毛,中脉在上面凹陷,下面凸出;叶柄长2-6毫米,密被亮棕褐色扁平糙伏毛。
花芽卵球形,鳞片外面中部以上被糙伏毛,边缘具睫毛。花2-3-6朵簇生枝顶;花梗长8毫来,密被亮棕褐色糙伏毛;花萼5深裂,裂片三角状长卵形,长5毫米,被糙伏毛,边缘具睫毛;花冠阔漏斗形,玫瑰色、鲜红色或暗红色,长3.5-4厘米,宽1.5-2厘米,裂片5,倒卵形,长2.5-3厘米,上部裂片具深红色斑点;雄蕊10,长约与花冠相等,花丝线状,中部以下被微柔毛;子房卵球形,10室,密被亮棕褐色糙伏毛,花柱伸出花冠外,无毛。
蒴果卵球形,长达1厘米,密被糙伏毛;花萼宿存。花期4-5月,果期6-8月。
味甘;酸;性平,归肝;脾;肾经。
药材基源:为杜鹃花科植物杜鹃花的花。
生态环境:生于丘陵山地或平地,疏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流或以南各地,东至台湾,西到四川、云南。
化学成分:花含花色甙和黄酮醇类,均为花的色素。最常见的红色素(花色甙)为矢车菊素3-葡萄糖甙和矢车菊素3,5-双葡萄糖甙。一般这二种色素同时存在。紫花的花色甙中含锦葵花素3,5-双葡萄糖甙。最常见的黄酮醇类为杜鹃黄素3-鼠李糖葡萄糖甙。紫花的黄酮醇类中还含杨梅树皮素5-甲醚。
杜鹃花有治疗月经不调的功效:杜鹃花通常在每年的四五月份开得最盛,所以民间经常在这个时间段取盛开的花采收之后烘干。我们可以取15克左右的杜鹃花煎汤服用,可以治疗白带异常和月经不调等妇科病症。
杜鹃花有治疗风湿的作用:杜鹃花性甘、酸、性平。民间流传的方子同样是将杜鹃花煎汤服用,见效快的话,可以和血、调经、止咳、祛风湿等效果。
杜鹃花的其它功效:杜鹃花还有治疗鼻衄、治腹痛下痢,痔出血及内伤咳嗽的作用。
杜鹃花的欣赏价值:杜鹃花其实是一种常见的野花,但是由于其花色鲜艳,很多地方也开始人工进行栽培。它适合在偏酸性的土壤中生存。培育出的小型的杜鹃花可以放入盆中修剪成可爱的植株。将杜鹃花放在家中颇有一番风趣。
杜鹃花花、果实治疗月经不调,闭经,跌打损伤,风湿痛,吐血,衄血;根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崩漏,肠风下血。不是所有杜鹃花都有毒,有的品种有毒,有的没有。
在我国,杜鹃花的种类约60多种,主要有毒的杜鹃花有羊踯躅、黄花杜鹃、大白花杜鹃和牛皮茶等。人误食中毒的症状主要为恶心、呕吐、血压下降和呼吸抑制,一般因呼吸衰竭而死。但是市场上出售的杜鹃花大多是红色系列的,是无毒的,大家可放心。
禁忌:孕妇忌服。
春鹃:四月中下旬到五月初开花,因春天开花,定名春鹃。较耐寒,喜气候凉爽、空气湿度大和酸性土壤,不耐积水。花簇生顶端,一个花苞有三朵花,宽喇叭状,多数单瓣,喉部会有深色斑点。
夏鹃:春天先长枝发叶,5-6月初时开花,可持续到7-8月。故称夏鹃。开张性常绿灌木,株形低矮,树冠丰满,叶片相对狭窄,质地厚实,深绿色,有毛,霜降后叶片会呈暗红色。花型丰富。
东鹃:东鹃是日本石岩杜鹃变种及其众多的杂交后代,花期在春天。植株低矮、极耐修剪,花、枝、叶均纤细。叶卵形,叶片薄、毛少、嫩绿色、有光泽。花冠漏斗状,花很小。开花繁密。
西鹃:花色最丰富艳丽,是由欧美杂交的园艺栽培品种,故称西洋鹃,又称西鹃。西鹃最难养,适应性、抗病性都较差,只适合盆栽,叶片大小居春鹃中大叶毛鹃与东鹃之间,叶面毛少。
高山杜鹃:为杜鹃花科高山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植物。枝条粗壮,叶丛生枝顶,4-5月开花,花型以套瓣、重瓣为主,也有少量单瓣,花期1个月左右。高山杜鹃的革质叶片,可耐受极端低温。
治白带方(《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杜鹃花,猪脚爪,同煮。
治鼻衄方(《贵州草药》):映山红花,当归,水煎服。
治流鼻血:映山红花(生的)五钱至一两。水煎服。(以下出《贵州草药》)
治白带:杜鹃花(用白花)五钱,和猪脚爪适量同煮,吃汤和肉。(《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