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发不出声也,此指阳气在此开始衰败。门,出入的门户也。该穴名意指督阳气在此散热冷缩。本穴物质为大椎穴传来的阳热之气,至本穴后因其热散而收引,阳气的散热收引太过则使人不能发声,故名。瘖门名意与哑门同,瘖为失语之意。
舌厌穴,横舌穴,舌黄穴,舌肿穴。
《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喑门一穴。
舌缓不语,音哑,头重,头痛,颈项强急,脊强反折,中风尸厥,癫狂,痫证,癔病,衄血,重舌,呕吐。
哑即音哑,门即门户,此穴可治哑,但针刺不当也可致哑,故名哑门。
瘩,《说文》:“瘖,不能言也。”《正字通》:“痖与瘖,音别义同。”痖通哑、瘖通喑。门,出入、关键之处,意为要地。此穴在后发际正中直上入发际五分处,正对舌本,为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因有通经络、开神窍、治失语之功,故以其主治功能命名为哑门。穴为治哑之处,亦为致哑之门。《甲乙经·卷十二》谓:“舌缓,瘖不能言,刺瘖门”。
正坐,头稍前倾,于后正中线,入发际0.5寸之凹陷中取穴。
哑门穴位于颈后区,第二颈椎棘突上际凹陷中,后正中线上。正坐,头稍前倾取穴。
正坐,头稍前倾,于后正中线入发际0.5寸处取穴。
快速取穴:沿脊柱向上,入后发际上半横指处即是哑门穴。
哑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左右斜方肌之间,颈韧带(左、右头半棘肌之间)。浅层有第三枕神经和皮下静脉。深层有第二、第三颈神经后支的分支,椎外(后)静脉丛和枕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左右斜方肌之间→项韧带(左右头夹肌之间→左右头半棘肌之间)。
皮肤→皮下组织→项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
刺灸法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针刺方法
一般直刺0.5~1.0寸,不宜向前上方深刺,以免误伤延髓,禁深刺。
伏案正座位,使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
艾灸方法
禁灸。
哑门穴配廉泉、耳门、听宫、听会、翳风、合谷治聋哑。
哑门穴配风府治角弓反张。
哑门穴配人中、后溪治癫痫。
哑门配关冲,有通阳开窍的作用,主治舌强不语。
哑门配风府、合谷,有醒脑开窍的作用,主治喑哑。
哑门配通天、跗阳,有散寒去湿的作用,主治头重痛。
哑门配水沟、足三里、大钟,治痴呆。
哑门配阳谷、腕骨、带脉、劳宫,治瘛疭、指掣痛。
哑门配水沟、大椎、腰奇,治癫痫。
哑门配涌泉、关冲、风府,治中风舌缓、暴喑不语。
哑门穴具有散风熄风、开窍醒神的功效。
哑门穴有通窍络、清神志作用。
哑门穴是督脉与阳维脉的交会穴,又为回阳九针穴之一,故可治疗喑哑、失语、神志病和督脉循行所过部位的病证,是主治喑哑、失语的常用穴。
哑门穴具有通窍醒神的作用,故以治疗失语、癫狂、痫证为主。
哑门穴有通经开窍之功,为回阳九针之一,凡诸喑症俱可取此。
《针灸甲乙经》:督脉、阳维之会。
《针灸甲乙经》:不可灸,灸之令人喑。
《针灸甲乙经》:项强,刺喑门。舌缓,喑不能言,刺喑门。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颈项强,舌缓不能言,诸阳热气盛,鼻衄血不止,头痛风,汗不出,寒热风痉,脊强反折,瘛疭,癫疾,头重。
《针灸大成》:主舌急不语,重舌,诸阳热气盛,衄血不止,寒热风哑,脊强反折,瘛疭癫疾,头重风汗不出。
《针灸大成》:仰头取之。
《类经图翼》:主治颈项强急不语,诸阳热盛,衄血不止,脊强反折,瘛疭癫疾,头风疼痛汗不出,寒热风痉,中风尸厥,暴死不省人事。
《圣济总录》:脑后哑门穴,不可伤,伤即令人哑。宜针人中、天突二穴,可二分。
《玉龙歌》:偶尔失音言语难,哑门一穴两筋间,若知浅针莫深刺,言语音和照旧安。
《回阳九针歌》:哑门劳宫三阴交,涌泉太溪中脘接,环跳三里合谷并,此是回阳九针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