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跳穴是足少阳胆经的经穴,穴近髋关节。故又称髋骨、环谷、髀厌、髀枢、枢中、枢合中。穴名之意的“环”为圆形、环曲;“跳”,跳跃;穴在臀部。主下肢动作,指下肢屈膝屈髋环曲跳跃时。足跟可触及此穴,故名。同时经此穴治疗可使下肢疾病好转,做环曲跳跃运动。
镮铫(《备急千金要方》),枢中(《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髀厌(《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王冰注),髀枢(《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张志聪注),膑骨(《针灸大全》),髋骨(《针方六集》),分中(《针方六集·神照集》),环谷(《针灸学》(南京))。
《针灸甲乙经》:环跳,在髀枢中,侧卧伸下足屈上足取之。
环跳穴主治腰腿、下肢等疾患。如腰胯疼痛、下肢不遂、膝胫酸痛、冷风湿痹、风疹、水肿等。
现代又多用环跳穴治疗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髋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
环跳穴主治腰腿痹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风疹,脚气;以及坐骨神经痛,髋关节疾患等。
运动系统疾病: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脑血管病后遗症,腰腿痛,髋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脚气。
其它:感冒,神经衰弱,风疹,湿疹。
环即环曲,跳即跳跃,此穴在臀部,当下肢环曲呈跳跃式时取穴,故名环跳。
环,弯曲,有圈之义。同鑼,鑼为手镯。跳,跃起。必须弯身环腿方可便于跳跃,指取穴时之体位及其能治环而难跳之腿病而言。环,环腿难伸,不能跳跃,为腿病的必然之象。此为治腿病之要穴。且在取此穴时必须侧卧,屈上腿、伸下腿,穴处即出现凹陷,也与环跳之象相符。穴在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骨裂孔连线之外1/3与内2/3交界处,股骨嵌接之处,侧卧取之,膝微屈,腿微抬,此穴乃现。每见人当跳跃时,必先蹲身屈其胯膝,穴当髀枢,人患腿部风痹则不能伸屈跳跃,针此疾去可使其人跳跃如常,因名环跳。治半身不遂、腰胯痛、偏风、脚气等症。
侧卧屈股取穴,伸下腿,屈上腿取穴,环跳穴位于臀区,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
在臀大肌、梨状肌下缘;内侧为臀下动、静脉;布有臀下皮神经,臀下神经,深部正当坐骨神经。
环跳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臀肌筋膜、臀大肌、坐骨神经、闭孔内肌(腱)与上下孖肌。皮肤由髂腹下神经的外侧支和臀上皮神经的双重分布。皮下筋膜发达,富有纤维和脂肪组织,臀部的后下部有肥厚而致密脂肪形成脂肪垫。在臀大肌深面,坐骨神经由骨盆出闭孔内肌上方的梨状肌下孔。该点的体表定位在骨客后上棘与坐骨结节连线的中点;向下则投影在坐骨结节与股骨大转子连线中点稍内侧。坐骨神经的内侧有股后皮神经、臀下神经,血管及阴部神经、血管等。神经下方的闭孔内肌腱及其上下方的上下肌均由骶丛的肌支支配。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臀大肌→坐骨神经→股方肌。
布有臀下皮神经,臀下神经;深部正当坐骨神经;其内侧为臀下动、静脉。
刺灸法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针刺法
一般直刺2~3寸。针感局部酸胀、或有麻电样感觉沿股后或外侧、胭窝、腓侧、腓肠肌、足底、足趾传导,有时针感至外生殖器。
针尖略向下方斜刺2.0~3.0寸,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下肢放散,以治疗坐骨神经及下肢疾患;
针尖斜向外生殖器及少腹方向刺2.0~3.0寸,麻胀感可达外生殖器,治疗外生殖器及少腹疾患;
针尖向髋关节直刺2.0~2.5寸,局部酸胀感,治疗髋关节疾患。
艾灸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环跳穴配足三里穴、阳陵泉穴、飞扬穴、丰隆穴、太白穴治静脉炎、下肢水潴留;
环跳穴配居髎穴、中渎穴、风市穴治股外侧皮神经炎;
环跳穴配风市穴、髀关穴、犊鼻穴、伏兔穴、太冲穴、足三里穴、太溪穴、阳陵泉穴治小儿麻痹,肌萎缩,中风半身不遂等;
环跳穴配风市穴治风痹。配殷门、阳陵泉、委中、昆仑主治下肢痹痛;
配风池、曲池主治风疹。
配殷门、阳陵泉穴、委中穴、昆仑穴,有疏通经络,活血止痛的作用,治坐骨神经痛。
配居髎、委中、悬钟,有祛风除温散寒的作用,主治风寒湿痹证。
配风池穴、曲池穴,有祛风活血止痒的作用,主治遍身风疹。
环跳穴具有祛风化湿,强健腰膝的功效。
环跳穴有疏经通络、强腰益肾、驱风散寒的作用。
环跳穴为足少阳、足太阳经交会穴,足太阳经分布于腰、臀及下肢的后面,足少阳经脉分布于髂部和下肢的外侧面。在经脉病候上,足太阳经“主筋所生病”,足少阳经“主骨所生病”,筋和骨关系着人体的运动功能,且本穴居髋部,为下肢运动之枢纽,故环跳穴是治疗腰胯部和下肢疼痛、痿痹、不遂的主穴。
环跳穴具有较强的通经活络、祛风散寒、宣痹止痛之功,另有强健腰膝筋骨之效。
环跳穴系胆与膀胱经之会穴,是利腰腿、通经络的常用穴。
《素问》:王注:足少阳、太阳二脉之会。
《针灸甲乙经》:腰胁相引痛急,髀筋瘈胫,肱痛不可屈伸,痹不仁,环跳主之。
《铜人》:治冷风温痹,风疹,偏风半身不遂,腰胯痛不得转侧。
《针灸大成》:主冷风湿痹,不仁,风疹遍身,半身不遂,腰胯痛,蹇膝,不得转侧伸缩。
《金鉴》:主治肱、胯、股、膝中受风寒湿气、筋挛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