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中药名。别名:味连、川连、鸡爪连,为毛茛科、黄连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基徨,坚纸质,卵状三角形,三全裂,中央裂片卵状菱形,羽状深裂,边缘有锐锯齿,侧生裂片不等2深裂;叶柄长5-300px。野生或栽培于海拔1000-1900m的山谷凉湿荫蔽密林中。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其味入口极苦,有俗语云“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即道出了其中滋味。
黄莲、王连、味连、川连、鸡爪连。
多集聚成簇,常弯曲,形如鸡爪,单枝根茎长3~6厘米,直径0.3~0.8厘米。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须根及须根残基,有的节间左面光滑如茎秆,习称“过桥”。上部多残留褐色鳞叶,顶端常留有残余的茎或叶柄。质硬,断面不整齐,皮部橙红色或暗棕色,木部鲜黄色或橙黄色,呈放射状排列,髓部有的中空。气微,味极苦。
性寒,味苦。归心经、脾经、胃经、肝经、胆经、大肠经。
毛茛科植物黄连的根茎。
生于山地凉湿荫蔽之处,野生于海拔1000~1900米的山谷荫蔽密林中。栽培也在高海拔凉爽的山区。栽培于四川。
含小檗碱,并含黄连碱、甲基黄连碱、掌叶防己碱、小檗红碱、表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药根碱等。用核磁共振氢谱法可鉴别黄连的真伪。小檗碱为黄连中主要有效成分。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燥湿药。
阴虚烦热、胃虚呕恶、脾虚、泄泻者慎服。
味连多分枝,集聚成簇,形如鸡爪,单枝长3~6cm,直径3~7mm。表面黄褐色,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及须根或须根痕,部分节间平滑,习称“过桥”,上部残留棕色鳞叶或叶柄残基。质坚硬,折断面不整齐,皮部暗棕色,木部金黄色,有放射状纹理,中央髓部红棕色,有时空心。气微,味极苦。
雅连多单枝,略呈圆柱形,长4~8cm,直径0.5~1cm。“过桥”较长,顶端有少许残茎。
云连多为单枝,较细小,长2~4cm,直径2~4mm。表面棕黄色。有“过桥”,折断面较平坦,黄棕色。
另外,味连又按产地分为南岸连和北岸连:
南岸连主产四川石柱、南川;湖北恩施、利川,成丰、建始及湖南龙山、桑植等地产量较大,以石柱为著名产地。栽培年限较北岸连短。其商品分枝较多。多为5枝以上,根茎较短,毛须较多,色黄,体较松。
北岸连:系主产于长江北岸的川东、鄂西地区,主要包括四川巫山、巫溪、城口、万源、奉节、开县;湖北房县、竹山、竹溪、巴东、秭归、兴山等地;产量远不及南岸连大,但因栽培、加工细致,故其分枝3~5支,根条粗壮坚实,毛须去净表面光洁,肉色黄红。
1、治因多食热面之类,以致胃脘当心而痛,或呕吐不已,渐成反胃:黄连18克,甘草(炙)3克。作一服,水一大盏,煎七分,去滓温服。(《心医集》)
2、治胃脘痛,诸药不效者,寒因热用方:黄连18克,附子(炮,去皮脐)3克。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医学正传》)
3、治湿热证呕恶不止,昼夜不差:黄连0.9~1.2克,苏叶0.6~0.9克,两味煎汤,呷下即止。(《湿热病篇》)
4、治痔疮:黄连60克,煎膏,更加等分芒硝,冰片3克加入。痔疮敷上即消。(《丹溪治法心要》)
5、治口疮:黄连、朴硝、白矾各15克,薄荷叶30克。上为粗末,用腊月黄牛胆内之,风前挂两月,取下。如遇口疮,旋将药研细敷之,去其热涎即愈。(《景岳全书》黄连朴硝
内服:煎汤,0.5~1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煎水洗或浸汁点眼。
选购方法:以条肥壮、连珠形、质坚实、断面黄色、无残茎及须根者为佳。
保存方法:应使水分干透,并放置于通风干燥的地方保存,并注意防防潮、发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