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较密切的结核病接触史,起病可急可缓,多为低热(午后为着)、盗汗、乏力、纳差、消瘦、女性月经失调等;呼吸道症状有咳嗽、咳痰、咯血、胸痛、不同程度胸闷或呼吸困难。
肺部体征依病情轻重、病变范围不同而有差异,早期、小范围的结核不易查到阳性体征,病变范围较广者叩诊呈浊音,语颤增强,肺泡呼吸音低和湿啰音。晚期结核形成纤维化,局部收缩使胸膜塌陷和纵隔移位。在结核性胸膜炎者早期有胸膜摩擦音,形成大量胸腔积液时,胸壁饱满,叩诊浊实,语颤和呼吸音减低或消失。
结核菌第一次经呼吸道侵入小儿肺部,形成原发病灶,其部位常在右肺上叶的下部或下叶的上部,多为单个病灶。病理上的改变为渗出、增生和坏死等情况。
在原发灶形成过程中,细菌经淋巴管到达肺门或纵隔淋巴结,引起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三者统称为原发综合征。典型的原发综合征为“哑铃”状病变,两端分别为原发灶和肿大的淋巴结,中间由病变的淋巴管相连。
支气管淋巴结结核是指原发灶极小或已吸收,遗留肿大的肺门淋巴结或纵隔淋巴结。因此原发综合征和支气管淋巴结结核实际上是同一疾病过程的两种表现。
1、出现呼吸系统的一些症状,全身发热等中毒症状,并形成并发症,如大咯血、自发性气胸、并发肺外结核病等。严重损害身体健康。
2、如不能坚持早期、正规、合理的治疗,可能治疗失败、造成而难以治愈、引起结核菌耐药,甚至死亡。
3、由于患肺结核而使已经得的其他疾病加重,如糖尿病、矽肺、肿瘤、等,给治疗带来困难。
4、影响学业、婚姻、生育及心理压力等问题。
糖尿病、矽肺、肿瘤、器官移植、长期使用免疫抑制药物或者皮质激素者易伴发结核病,生活贫困、居住条件差、以及营养不良是经济落后社会中人群结核病高发的原因。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除病原体、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外,宿主遗传因素在结核病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个体对结核病易感性或抗性的差异与宿主某些基因相关。现已筛选出多种人的结核病相关候选基因,例如三类HLA基因区多态性与结核病易感性的关系在国内外均有报道,以Ⅱ类基因为多;在非洲和亚洲人群中的研究表明人类SLC11A1基因多态性与结核病易感性相关。所以,并非所有传染源接触者都可能被感染,被感染者也并不一定都发病。
1、消灭传染源:建立结核病监测网络,及时发现病人,积极彻底治疗,可迅速控制传染源。有效的化疗虽然需数月才能使痰菌阴转,但2周内可使患者的传染性降低到几乎消失。
2、保护易感人群:接种卡介苗是预防结核病最有效的办法,新生儿出生时即接种,以后每5年补种,直至15岁。接种卡介苗有划痕法和皮内注射法两种。在青少年中,对结素试验阳性者,可采用INH化学性预防,每日300mg,持续半年到1年。
3、切断传播途径:活动期病人带口罩,不随地吐痰,防止大笑和情绪激昂的讲话:保持室内通风,空气清洁,紫外线照射消毒等,都是切断传播途径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