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系因感受湿热病毒,或内伤饮食,积滞肠腑,肠道传导失司,脂膜血络受伤,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大便呈赤白黏冻或脓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传染性疾病。西医学中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相当于本病。某些食物中毒或药物中毒、溃疡性结肠炎等,若主要临床表现与本病相似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1、病原
痢疾杆菌为肠杆菌科志贺菌属,革兰阴性杆菌。依据抗原结构不同,分为A、B、C、D四群,即志贺痢疾杆菌、福氏痢疾杆菌、鲍氏痢疾杆菌及宋内痢疾杆菌。各型志贺菌死亡裂解后释放内毒素。
2、传染源
患者和带菌者。
3、传播途径
消化道传播。
4、易感人群
人群普通易感,病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但持续时间短,易反复感染。
5、流行特征
细菌性痢疾呈全年散发,以夏秋两季多见。痢疾杆菌进入胃,易被胃酸杀灭,未被杀灭的细菌到达肠道,侵入结肠黏膜上皮细胞,然后通过基底膜进入固有层内继续增殖、裂解、释放内毒素、外毒素,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和全身毒血症。中毒型菌痢是机体对大量病原菌毒素产生的异常强烈反应,表现为急性微循环障碍和细胞代谢功能紊乱。
腹泻干扰正常的胃肠功能,频繁、大量腹泻、呕吐引起体内水分、电解质丢失、失衡,甚至导致死亡。反复或迁延性腹泻导致患儿营养不良、抵抗力降低。
由于小儿腹泻大体上有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感染性腹泻是由病毒、细菌引起的,对于此类要在病情发展严重之前,及时去医院做大便化验和培养,以便查出致病原,对症用药。而对于由喂养饮食不当引起的非感染性腹泻,可给予易于消化的面食、面糊,调节一下胃肠,而不要滥用抗生素,因为很多药物对胃肠道都有一定的刺激
所有人都可能得细菌性痢疾,但幼儿及青壮年的发病率较高,尤其是中毒性菌痢比较容易发生于儿童。
学龄前儿童患病多与不良卫生习惯有关,成人得病多与身体的抵抗力降低、接触感染机会多有一定关系,再加上得了菌痢后没有持久的免疫力,不同细菌菌群之间没有交叉免疫和保护作用,所以经常会出现重复感染或再感染而反复多次发病的情况。
讲究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采取正确的洗手方法并用流动的水冲洗至少30秒~1分钟以上。
尽量选择在正规商场采购食品,应注意有无生产厂家及生产日期,尽量选择购买品牌食品。
食物要彻底烧熟,尤其是肉、禽、蛋和海产品,尽量不吃生食或半生食水产品。
制备汤或炖菜(煲)等要煮沸,煮肉和禽类食物时,确保汁水是清的,而不是淡红色,确保食物中心温度不低于70℃;烧熟煮透的一般原则是煮开10~15分钟,如果是大块肉,比如整鸡,时间还需要长一点。
饭菜应尽量做到当餐加工、当餐食用,如进食剩菜,则需二次加热并要彻底热透。保健知识生的食物最好不和熟的食物互相接触,如冰箱内同时存放生、熟食品时,应按熟上生下方式存放,以避免熟食品受到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