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随时信息获取
咨询热线:
133-4395-1568
上期完美收官
面授现场 期待精彩下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文库 >> 疾病类型 >> 病因 >> 列表
搜索 收藏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
虚火,虚火原因
2017-05-21阅读:10491 学员编辑 收藏
一、虚火是什么原因
二、虚火如何预防
三、虚火如何治疗

虚火是什么原因

1、阴虚之火

因素体阴虚或久病伤阴,或感受阳邪及五志过极化火,都可使脏腑功能失调,津液亏损,阴精衰少,导致阴虚。《内经》云:“阴虚则阳亢”,指阴虚不能制阳,阴阳失去平衡,则阳相对偏亢而出现热象,成为阴虚之火。如《景岳全书·火证》曰:“阴虚者能发热,此以真阴亏损,水不制火也”。

虚火是什么原因

2、阳虚之火

因先天不足,素体阳虚;或感受阴邪,日久伤阳;或过用寒凉攻伐,或年老体弱,均可导致肾阳不足,阴寒内盛,久之可发展为阴盛格阳,使阳不能潜藏而反浮越,以致虚阳亢奋,成为肾虚格阳的阳虚之火。正如《景岳全书·火证》所云:“寒从中生,则阳气无所依附而泻散于外,即是虚火,假热之谓也”,“阳虚者,亦能发热,此以元阳败竭,火不归原也”。

虚火如何预防

1、精神调养

阴虚体质的人性情较急躁,常常心烦易怒,这是阴虚火旺,火扰神明之故,故应遵循《黄帝内经》中“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之养神大法。平素在工作中,对非原则性问题,少与人争,以减少激怒,要少参加争胜负的文娱活动。适当到乡村静养,远离城市喧嚣。

2、环境调摄

阴虚体质的人形多瘦小,而瘦人多火,常手足心热,口咽干燥,畏热喜凉,冬寒易过,夏热难受,故在炎热的夏季应注意避暑。

3、饮食调养

阴虚体质的人应保阴潜阳,宜清淡,远肥腻厚味、燥烈之品;可多吃些芝麻、糯米、蜂蜜、乳品、甘蔗、鱼类等清淡食物,对于葱、姜、蒜、韭、薤、椒等辛味之品则应少吃。

4、起居睡眠

起居应有规律,居住环境宜安静,睡前不要饮茶、锻炼和玩游戏。可早睡早起,中午保持一定的午休时间。避免熬夜、剧烈运动和高温酷暑下工作。宜节制房事。戒烟酒,防止热毒伤阴。

虚火是什么原因

5、体育锻炼

只适合做中小强度、间断性的身体练习,可选择太极拳、太极剑、气功等动静结合的传统健身项目。锻炼时要控制出汗量,及时补充水分。皮肤干燥甚者,可多游泳。不宜洗桑拿。

6、情志调摄

平时宜克制情绪,遇事要冷静。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可以用练书法、下棋来怡情悦性,用旅游来寄情山水、陶冶情操。平时多听一些曲调舒缓、轻柔、抒情的音乐。防止恼怒。

虚火如何治疗

1、多摄取水分

在日常生活中,多喝水是预防上火以及预防各种疾病的有效途径,同时专家也指出,多补充水分可帮助我们有效的起到预防以及治疗上火症状的作用。很多人之所以会上火多半是体内极度缺水所导致,长时间不喝水就会导致体内五脏六腑得不到滋润,从而产生内热并且出现各种上火的症状。因此专家提醒,在平时不能感觉到渴的时候再喝水,因为这个时候身体内以及极度缺水了。

在日常生活中,多喝水是预防上火以及预防各种疾病的有效途径对于肥胖人士而言最好的减肥方法就是多补充水分改变我们的新陈代谢。夏天的季节多喝水还可以加快我们人体毒素的挥发。

2、多吃清凉去热食物

上火有虚火以及实火之分,如果由于实火而出现上火症状的话,这个时候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多吃些清凉去热功效的食物。实火而导致的上火症状有很多,比如便秘、口腔溃疡等,这些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都应该多吃些寒凉的食物。除此之外在日常生活中还应该多喝水,而对于一些极度滋补的食物则应该尽量的少吃,以免导致上火更加的严重。

虚火是什么原因

在我们日常生活常见的绿豆,茄子,冬瓜,丝瓜,苦瓜等这些食物都是属于寒性的,它们对于去火效果比较明显。我们在上火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吃羊肉,狗肉等这些食物。

3、补益滋阴食物

除了实火之外,还有部分人是因为虚火上升才导致人体出现各种上火的症状,对于这部分人群而言,在日常生活中就应该多吃些具有补益滋阴功效的食物。比如像牙疼、流鼻血等上火症状的人,多半是虚火所导致,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这部分人应该尽量的多吃些银耳,百合,桑葚,蛤蜊肉,龟肉食物,这些食物具有很好的补益滋阴功效。

我们在去火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并不是所有的上火人都能够吃,比如虚火引起的上火那么就要避免饮用寒性食物。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
康源热线:400-609-6111(400免费电话)
客服咨询:15603951551(产品咨询)、13343951568(培训咨询)
微        信:kymyjqw(公众号)、13343951568(个人号)
线上课堂:下载“千聊”app,搜索“康源.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康源晶月&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1975号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