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皮肤症状
较特殊,在婴儿期即可出现,皮肤局部白化,外露受光照射的部位呈石板样灰或黑色。头发呈亚麻色或黑褐色,皆有银光,特别是在阳光下或洗涤后。
1.2、眼部症状
较为复杂,可呈现眼部白化病,虹膜色素减少呈蓝紫色或棕色,半透明,眼底色素消失,视网膜呈灰色,遇光可见水平性眼球震颤。
1.3、肝脾与淋巴结肿大
在所有小儿白化病的患者中大约有85%的患儿都具有肝脾与全身淋巴结肿大的现象,而且还有人称之为“淋巴瘤”,这非常有可能是淋巴组织细胞的反应性增大,导致了肝脾的肿大,而且脾大明显的时候,很有可能会出现脾功能亢进和溶血性贫血的症状。
1.4、易感染
特别是皮肤、呼吸道的葡萄球菌及其他革兰阳性菌的感染。
1.5、神经系统症状
可有小脑性震颤、辨距不良、颈肌紧张、痉挛、睑下垂、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消失、昏迷、脑脊液蛋白和细胞数增加、脑电图异常,周围神经病变等。
2.1、皮肤癌:白化病病人的皮肤由于缺乏黑色素的保护,极容易被日光中的紫外光晒伤,经常暴露在太阳光下可能会导致皮肤癌的发生。
2.2、斑状白化病:斑状白化病(斑驳病,白点病)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由于局部黑素细胞缺乏,表现为白发和稳定的局限性白斑。
2.3、外阴白化病:外阴白化病为先天性、隐性遗传性疾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为先天性色素缺乏、毛囊黑素合成障碍。是以全身皮肤、毛发色素的减少或缺乏为表现,也可能仅在外阴局部发病。本病患者累及三种结构者为眼皮肤白化病(OCA)、主要累及眼者为眼白化病(OA)。
3.1、体征观察
根据皮肤、毛发、虹膜等组织器官的颜色深浅进行初步诊断。
3.2、色素含量测定
根据皮肤、毛发等部位色素含量的测定结果,对白化病的类型进行定性诊断。
3.3、酪氨酸酶活性测定
根据酪氨酸酶活性的高低对本病的杂合型与纯合型以及其他白化皮肤病进行鉴别诊断。
3.4、基因诊断
现已知道,TYR基因的突变类型有:错义突变、无义突变、终止密码突变、移码突变、插入突变和缺失突变等,因此可根据突变类型的不同采用相应的检测手段。常用的技术和方法有:RFLP连锁分析法、ASO、Southern印迹杂交、PCR-SSCP、Sequencing等。
究其发病原因,白化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即这是一种和性染色体有关的疾病,且致病基因必须在两条性染色体上均出现,才能发病;如果只是其中一条性染色体基因上携带有致病基因,那么患者只是基因携带有白化病的致病,而自身可以表现得和正常人一模一样。在近亲结婚的人群里,男女双方如果都在性染色体上携带了白化病的致病基因,那么他们的下一代就有可能遗传到了来自父母的各带有致病基因的性染色体,造成白化病的发生。
在白化病中,有一种类型的眼白化病,眼白化病是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中的X连锁隐性遗传病。特殊的地方在于,发病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而作为男性的染色体为XY,其只有一条X染色体,一旦接受了来自母亲的具有致病基因的X染色体,就会发病;而下一代是女儿的话,由于其性染色体为XX,所以就算其接受了来自母亲的具有致病基因的X染色体,也可能只是基因携带,而不会发病。
目前药物治疗无效,仅能通过物理方法,如遮光等以减轻患者不适症状。还可以通过使用光敏性药物、激素等治疗后使白斑减弱甚至消失。
基因诊断白化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眼部的症状与体征。各类亚型的鉴别诊断很关键。酪氨酸酶活性测定有助于其分类诊断。基因诊断是目前鉴别诊断和产前诊断中最可靠的方法。某些白化病亚型可能因为其致病机理未阐明,其基因诊断尚难进行。白化病除对症治疗外,目前尚无根治办法,因此应以预防为主,即通过遗传咨询禁止近亲结婚是重要的预防措施之一,同时产前基因诊断也是预防此病患儿出生的重要保障措施。预防上应尽量减少紫外辐射对眼睛和皮肤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