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手足口病和隐性感染的患儿都是这种疾病的传染源,患儿在发病之前的几天,眼部和粪便就能够检查出肠道病毒,在发病之后的一周以内具有非常强的传染性。事实上,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很多方式能够进行传播,但是人群之间的密切接触是最主要的传染方式。儿童在接触过患儿的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以及粪便,都会令患儿感染上手足口病。
其次,如果儿童接触到已经被患儿污染的毛巾、牙杯和手绢以及奶具,甚至是接触到患儿的医疗器具和床上用品以及内衣,店铺有可能会造成传染。其次,患儿唾液和咽喉分泌物都会通过空气里面传染,所以跟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也会造成感染的现象。还有,一旦患儿饮用或者是吃了被病毒所污染的食物以及水,都很有可能会引起感染的现象。
2.1、多开窗通风:预防小儿手足口病,必须注意环境和个人卫生,交谈宜保持一米以上的安全距离,注意居室整洁卫生,幼儿园及家里要经常开窗通风。多开窗通风可减少空气中悬浮的病毒粒子,使室内病毒达不到可令孩子得病的浓度。
2.2、对孩子经常接触的物品进行消毒:孩子的餐具、玩具、内衣、手巾等用品,要及时消毒,预防病从口入。
导致手足口病的病毒不怕酸,但怕紫外线。所以对于物品消毒,用酸和酒精的效果不好,但碘酒或者氧化剂就可以杀掉病毒。另外还有一般紫外线照射、外界的阳光、经过晒蒸煮高温也可以杀掉病毒。
3.3、保护易感儿童:饭前便后一定要让孩子用洗手液洗干净手;在手口足病流行时不要带孩子到公共场所;夏天不要让孩子猛吃冷饮或喝生水;瓜果一定要洗净、削皮;食品一定要高温消毒,不吃易变质的食品;加强孩子的营养、注意休息,避免日光暴晒。
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病,具有肠道病毒感染的共同特征。从最常见的无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至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均可发生。潜伏期一般3~7d,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约半数病人于发病前1~2d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在38℃左右。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皮疹具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部分患者初期有轻度上感症状,如咳嗽、流涕、恶心、呕吐等等。
小孩手足口病症状还有很多,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口腔粘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班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斑丘疹在5d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如黄豆大小不等,一般无疼痛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手足口病在同一患者身上不一定全部出现。水疱和皮疹通常在一周内消退。
1、患儿一周内应卧床休息,多饮温开水。饮食宜清淡、可口、易消化,口腔有糜烂时可以吃一些流质食物。禁食冰冷、辛辣、酸咸等刺激性食物。
2、宝宝患病后应留在家中,直到热退、皮疹消退及水疱结痂。一般需隔离2周。
3、患儿居室内应空气新鲜,温度适宜,定期开窗通风,每日进行空气消毒。
4、患儿用过的玩具、餐具或其他用品应彻底消毒。一般常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及煮沸消毒。不宜蒸煮或浸泡的物品可置于日光下暴晒。患儿的粪便需经含氯的消毒剂消毒2小时后倾倒。
5、应保持口腔清洁,预防细菌继发感染,每次餐后用温水漱口。口腔有糜烂时可涂金霉素、鱼肝油,以减轻疼痛,促使糜烂早日愈合。
6、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等热度,无需特殊处理,可让患儿多饮水。如体温超过38.5℃,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热剂。
1、忌吃冰冷的食物:手足口患儿,饮食温度不宜过低。冷凉的食物同时会刺激手足口病患儿的胃肠道,导致腹痛、腹泻。特别是在夏天,天气炎热,大家都会选择冰冷的食物,如冰饮、冰淇淋、冰镇水果等,这更影响手足口病患者的肠胃健康,导致本来就没有什么食欲的患者更加吃不下东西,不利于病情的恢复。
2、忌吃过热的食物:过冷不能吃,同样,手足口患儿,口腔内的疱疹破溃后出现溃疡,进食痛苦,饮食温度也不宜过高。食用过热的食物,如热汤、火锅、热饮等,会刺激破溃处引起疼痛,不利于病变愈合。
3、忌吃辛辣的食物:辛辣的食物,如辣椒、花椒、大蒜等自然也是不要吃的,因为辛辣食物属热性,吃了很容易上火,手足口病患者会出现口腔溃疡的症状,吃辛辣的食物会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