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园里容易传播手足口病吗
人群密切接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
所以,尽量不到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如电影院、公园、商场等,避免交叉感染。
2、手足口病症状
患儿感染肠道病毒后,多以发热起病,一般为38℃左右。口腔粘膜出现分散状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可受累。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轻症患者早期有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有的孩子可能有恶心、呕吐等反应。发热1~2天后开始出现皮疹,通常在手足、臀部出现,或出现口腔粘膜疱疹。有的患儿不发热,只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病情较轻。大多数患儿在一周以内体温下降、皮疹消退,病情恢复。
重症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重症患者表现为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运动障碍;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口唇紫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面色苍灰、四肢发凉,指(趾)发绀;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
3、手足口病高发期是什么时候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肠道传染疾病,该病在每年的5-7月为高发时期。各位家长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做到无病早预防,有病早治疗。在孩子中,特别是三岁一下的孩子更容易发生这种疾病。手足口病其实并不可怕。作为家长一定要让孩子多多运动,增强自身抵抗力。
1、教育孩子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不喝生水,不食生、冷、不洁食物。
2、尽量少带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避免和手足口病患儿接触。
3、保持居家、教室等场所卫生,经常通风换气。
4、定期对玩具、餐具、水杯、毛巾等儿童常用物品进行清洗消毒,减少感染机会。
5、流行期间每天晨起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如果孩子出现皮疹、发热等症状,要及时就诊。
6、接种疫苗
疫苗接种是预防手足口病最有效的措施。
2015年12月,国内已有针对手足口病EV71病毒的疫苗批准注册生产,为全球范围内最先获得国家许可的手足口病疫苗。妈妈们可以根据宝宝月龄和实际情况,选择进行接种。
特别注意的是,家长本身也可能会传染手足口病给宝宝。因为大人的免疫力强,症状也较轻,一般只是手足出现疱疹不会发烧,甚至没有任何症状的携带,但是通过与宝宝的亲密接触便会传染给孩子。在手足口病的高发期,家长从外面回来,最好先洗过手,尤其是接触宝宝的食物前一定要洗手。
目前上市的手足口病疫苗接种对象是6个月-3岁的孩子。另外,因为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肠道病毒71型等多达20多种。而目前生产的疫苗只能预防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手足口病疫苗实际上应该被称为肠道病毒71型疫苗。也就是说,打了疫苗不代表幼童不会患手足口病。不过导致我国儿童患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因就是肠道病毒71型,重症病例中82%、死亡病例中约93%都是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所以,市面上的手足口病疫苗对我国的儿童还是有一定作用的。
此外,肠道病毒71型会引起疱疹性咽峡炎、支气管炎、肺炎、胃肠炎、无菌性脑膜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等疾病。因此,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疫苗不仅可预防绝大部分手足口病的发病及其导致的死亡,还可预防肠道病毒71型感染导致的其他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