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中“方”指医方,“剂”古作齐,指调剂,方剂就是治病的药方。中国古代很早已使用单味药物治疗疾病,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又学会将几种药物配合起来,经过煎煮制成汤液,即是最早的方剂。方剂一般由君药、臣药、佐药、使药四部分组成。
方剂应该是在辨证论治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成结构的要求(君臣佐使),妥善配伍而成。方剂不是一个简单的药物拼凑或者堆砌,也并非任何一张处方都可以被称为符合要求的方剂。
现代科学技术为方剂的临床应用、实验研究和剂型研制等提供了有利条件。在临床应用方面,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针对现代临床的多发病、常见病,广泛使用古今方剂。
学医特别是学中医的都要求背方剂,汤头歌,药性赋,都必须背。如何熟记也得有个技巧问题。那么怎么背方剂?
背中药或是方剂要找一种适合自己的方法,背中药方剂就是要背方歌,方歌就是为了便于记忆。另外,你也可以自己编了背。
中医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学习方剂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因此,要想记的最快最好,结合实际结合临床是最好记的。
由于祖国医学历史悠久,又经过历代医家的长期临床实践,方剂的传统剂型很多,传统剂型有:汤、丸、散、膏、酒、饮、露、锭、饼、条、线、熏烟、熏洗、滴耳、灌肠、灌鼻、坐药等。新发展的剂型有:针剂、片剂、胶囊、冲剂、糖浆剂、浸膏、流浸膏、橡皮膏等。要正确选择方剂的剂型,就必须了解常用剂型的特点。
1、汤剂:把药物混均,加水煎煮后,去渣留汁,称为汤剂。既可内服,也可外用熏洗,是方剂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剂型。
2、丸剂:把药物碾研成细末,以蜜、水或面糊等赋形剂制成的固定的剂型,称为丸剂。临床有蜜丸、水丸、浓缩丸等不同。
3、散剂:把药物碾研成为均匀干燥粉末,称为散剂。有内服和外用两种。如七厘散、行军散等。亦有制成组末,临用时加水煎煮去渣取汁服的,称为煮散,亦有作点眼、吹喉等外用的。
4、胶囊:胶囊剂是将一定量的药材提取物与药粉或辅料制成均匀的粉末或颗粒,充填于空心胶囊中制成;或将药粉末直接分装于空心胶囊中制成。软胶囊剂是指将一定量的药材提取物密封于球形或椭圆形的软质囊材中,可用滴制法或压制法制备。
5、片剂:把一种或多种药物加工或提炼,与辅料混合后,加压制成圆片状。它的特点是用量准确,体积小,使用、贮藏方便,并能矫味,是现代常用剂型之一。
6、冲剂:将药物的细粉或提取物等制成干燥颗粒状的内服制剂。分为可溶性冲剂和混悬性冲剂。它的特点是作用迅速,体积小,服用简便,便于携带,是现代常用剂型之一。
方剂,一般用主、辅、佐、使四个方面来概括。用方剂组成原则将药物组成成方后,既主次分明,配合严密,又能提高疗效。方剂的组成原则,下面继续一起来看看。
1、主药
是指处方中对病因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可选用一味或两味以上,以解决主要矛盾。如马患中结(大结肠阻塞),为里实之证,根据“实则泻之”的原则,就要选择能攻下的药物为主药,如加味承气汤(大黄、硭硝、枳实、厚朴、酒曲、火麻仁、青木香、醋香附、木通)中的大黄、硭硝即为主药。
2、辅药
是指辅助主药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的药物。如补中益气汤(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柴胡、升麻)为治脾虚下陷的有效方剂,方中黄芪补气升阳为主药但还要辅以党参、白术、炙甘草的甘温益气,补脾养胃,以增强主药的益气健脾的作用。
3、佐药
一是指治疗兼证的药物。如银翘散(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竹叶、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为治外感风热表证的常用方剂,其中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辛凉透表为主药;桔梗、牛蒡子、甘草宣肺祛痰,利咽止咳,竹叶、芦根清热生津止渴,治疗兼证,均为佐药。
4、使药
指能引导他药直达病所,或起协调作用的药物,都叫使药。如肢蹄病常用牛膝,因为它有引药下行的特性;柴胡归肝经,在治疗肝经病时常用它来作“引经”药。又如甘草能缓和药性,常用做协调药。
所以,方剂不是同类药物的并列,也不是无原则的堆砌,而是根据证候的需要,将药物有机组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