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耳鸣
特发性耳鸣是不明原因、非器质性疾病导致的耳鸣,通常为在缺乏外部声源的情况下,耳内或颅内产生嗡嗡、嘶鸣等异常声幻觉,可能导致听力下降、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烦躁易怒、焦虑、抑郁等症状。
临床上,特发性耳鸣与肺脾虚弱、上气不足,肾虚精亏、耳窍失荣,肝郁化火、上扰耳窍,心气郁结、耳窍郁闭等病机有关,可结合“明堂色诊”“鱼际色诊”“腹部切诊”等诊法辨明病机,针药并用,内外合治。
针刺治疗
以通关开窍法为主要治法
针刺治疗特发性耳鸣常用通关开窍法,即在“腕、踝、膈、脐”四关和颈关周围选穴进行针刺以通调全身气机,同时辅以手足三阴经穴益肺健脾补肾。临证常用人迎、太渊、偏历、中渚、阴陵泉、三阴交、太溪。针刺手法多以平补平泻为主,虚证多用补法,实证多用泻法。
耳前三穴,辨证取用
耳前三穴即耳门、听宫、听会,根据“腧穴所在,主治所及”的原则,三穴均可治疗耳部疾病。临证常以虚实辨证选用此三穴。
调畅气血,善用申脉
治疗特发性耳鸣可用申脉穴。申脉有调节津液、补肾益气之效,针刺申脉可以改善脑窍气血运行,使脑髓充盈,脑窍得养,则耳窍亦得养。
佐以疏肝,解郁安神
特发性耳鸣的发病亦多与情志因素相关,且常导致患者出现情志相关疾病,故常选取百会、印堂、太冲、阳陵泉以疏肝调神,解郁开窍。
中药治疗
中药内服治疗
特发性耳鸣病情常缠绵日久,虚实夹杂。结合长期临床实践经验,上述病机多合并或兼夹出现。故治疗主张整体调补五脏功能,常以益气聪明汤合通气散加减,佐以补肾益精之品。
药物组成:黄芪15g,人参15g,白芍3g,黄柏 3 g,葛根 9g,升麻 9 g,蔓荆子 4.5g,北柴胡30g,川芎 15g,香附 30g,甘草 15g。
益气聪明汤具有补中益气、升提清阳、聪耳明目的功效,尤适用于特发性耳鸣肺脾虚弱、上气不足者。通气散具有理气散郁、通窍聪耳之功,有助疏解耳鸣患者郁结之气机,尤其对肝郁者疗效较佳。
临证加减:偏肾阴虚者,加女贞子、墨旱莲等滋阴之品;偏肾阳虚者,加补骨脂、巴戟天、淫羊藿等补阳之品;偏肺气不足者,常用黄芪30g增强补肺益气固表之功;偏脾胃虚弱者,加白术、山药健脾和中;偏肝郁化火者,加薄荷、菊花疏肝泻火,清利头目;偏心气郁结、气机郁闭较重者,加石菖蒲、郁金理气开郁,开窍调神;伴有烦躁难寐、心神不定者,加龙骨、牡蛎镇静安神。此外,方中白芍性微寒,对于热象较重而见大便干结者可用至18g,体质偏于虚寒者则用炒白芍减其寒凉之性,胸闷者不可用白芍。
脐疗
自拟温清散,由北柴胡、桂枝、黄芩、姜半夏、白芍、人参、黄连、肉桂、郁金、巴戟天、石菖蒲、苏合香组成。具有清上温下、醒脑化痰、解郁调神的功效,有助于通调气机,补益脏腑,使气血调和而能濡养耳窍。
操作:患者取仰卧位,以温开水将面粉调制成圆柱状面圈 (内径约3cm、外径约6cm、内壁高约2cm、外壁高约3cm) 并置于脐上,面圈中央小孔直径与脐的直径相同,取温清散药末适量(8~10g)填满脐孔与面圈中央小孔,将直径、高均约1cm的艾炷置于药末上,连续施灸10壮(约2h),以脐部皮肤微微发红为度,用医用胶带固封脐中药末,留药24h,每周1次,4次为1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