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治慢性肝炎的偏方
偏方一:炒山甲15克,鳖甲24克,三七6克,丹参15克,茵陈、田基黄各30克,太子参、茯苓、黄芪各18克,白芍、女贞子各15克,糯稻根须24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功用:消症、活血、清热、益气、养阴。
偏方二:北柴胡9~15克,炒黄芩、炒川楝子各9~12克,制半夏10~12克,草红花9~12克,白蒺藜9~12克,皂角刺32.6克,片姜黄9克,刘寄奴(或黄草)9~10克,焦四仙各10克,炒莱菔子10克,泽泻9~15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白天与睡前各服1次。功用:疏肝健脾,调和气血。
2、慢性肝炎的早期症状
食欲不振,厌油腻食物,进食后觉得腹部胀,伴随恶心,呕吐,腹泻,体重减轻的症状,当出现这种症状的时候小心是肝炎。肝炎早期不明原因的发热约有83%左右的肝炎患者体温在38℃一39℃之间,一般平均发热3天,但也有15%的患者发热超过4-5天的。感觉体力不支,容易疲劳,打不起精神。
肝炎患者肝区痛,一般在右上腹或右背部,疼痛程度不一,活动时加剧,且时间不一,左侧卧位时疼痛会有些许减轻。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升高而引起巩膜,皮肤,黏膜黄染。最先发现于巩膜,继而周身皮肤发黄,尿呈深黄色,外观象浓茶,大便色浅,如陶土状。
3、慢性肝炎的食疗食谱推荐
鸡骨草蜜枣猪肉堡,鸡骨草30克、蜜枣7、8枚、瘦猪肉100克。加水适量煎煮,食盐小量调味,去渣,喝汤吃肉,每日1剂。本方具有清湿热、解毒、退黄、扶正护肝之功效。适用于急慢性肝炎湿热明显者。
泥瞅豆腐汤,鲜豆腐100克、泥瞅数条。将泥瞅放盆中养1-2日后取出,宰洗干净,切成3.3-厘米长段,与豆腐共放锅中,加水适量,煮至烂熟,吃泥锹豆腐喝汤,每日1次,每次1小碗。用于急慢性黄疽型肝炎,对转氨酶高者有降低作用。
1、起居有常,防止感染:肝炎病人应特别注意休息,这是由肝脏的生理功能决定的。中医认为肝脏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作用。活动量越大,其肝脏的血流量越小,故到达肝脏的营养成分和药物就越少,肝炎恢复就越慢,所以休息对于肝炎病人预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是说绝对卧床,当症状显着改善后,可适当增加活动量,但以不引起疲劳为原则。
2、调畅情感,保持乐观:肝炎患者应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正确看待疾病,保持乐观的心情,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心,才有利于疾病的恢复。情感的变化对肝炎患者的病情影响极大。因喜、怒、忧、思、悲、恐、惊等过度或持续不解,会导致脏腑气机失调,成为致病之因。
3、饮食有节,注重忌宜:肝病饮食疗法以保护受损肝脏为目的:三高一低即高蛋白、高糖、高维生素和低脂肪。古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是指饮食过饱或暴饮暴食可以导致疾病。
1、饮酒,酒精对肝脏有明显的毒性作用,而且对肝脏损害的程度与其酒精含量高低成正比。原先没有肝病的人,长期饮酒也会招致肝病,甚者发生“酒精性肝硬化”。
2、药物或化学毒物,许多药物和化学毒物都可引起肝脏损伤,发生药物性肝炎或中毒性肝炎。如双醋酚汀、甲基多巴、四环素以及砷汞、四氯化碳等。
3、病毒感染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高等特点。
4、丙型肝炎,大约75%的急性丙型肝炎转化为慢性肝炎。乙肝病毒,丁肝病毒,可引起少数慢性肝炎,甲型和戊肝病毒不引起慢性肝炎。药物如甲基多巴、异烟肼、呋喃妥因和醋氨酚引起慢性肝炎,特别是长期服用更是如此。肝豆状核变性,一种罕见的遗传性铜代谢异常疾病,可在儿童和年轻人中引起慢性肝炎。
5、其他传染病,很多全身性传染病都可侵犯肝脏,如EB病毒、细菌性传染病中的伤寒等,都可以引起血清转氨酶的升高或其他肝功能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