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烧
在牙齿努力钻出牙龈的时候,难免会出现类似“伤口”的地方,产生不适。如果此时口腔清洁度不够,牙龈发炎、发烧的可能性很大。因此,家长要多帮宝宝清洁口腔,平时多喝水,饭后注意漱口。如果体温超过38.5℃,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2、腹泻
到了出牙的阶段,宝宝体内来自母亲的抗体逐渐消失,免疫系统又尚未完全建立,容易因添加辅食等饮食习惯的改变引起腹泻。此时,一方面要特别重视餐具的消毒;另一方面,要以粥或煮烂的面条等易消化的食物喂养,不可突然添加太多辅食。大便次数每天多于10次或出现其他异常时,应及时就医。
3、流口水
长牙的同时,宝宝的唾液腺发育渐趋成熟。因此,多数宝宝会不停地流口水。家长要及时为其擦干口水,避免损伤局部皮肤。宝宝的上衣、枕头、被褥等容易被口水污染,要勤洗勤晒,以免滋生细菌。
4、牙龈肿痛
牙齿萌出时,牙龈边缘会有一圈红红的发炎现象,让宝宝感到疼痛,甚至烦躁哭闹。此时,可以用纱布蘸冰水擦拭肿胀的牙床,同时达到按摩和冰敷肿胀牙床的双重功效。
5、龋齿
乳牙的表面结构脆弱,如果覆盖奶水或食物残渣,很容易发生龋齿。宝宝每次进食后,家长要用白开水或淡盐水给宝宝漱口,或直接帮宝宝刷牙。
1、要让宝宝拥有一口好牙,就必须从0岁开始帮宝宝养成清洁口腔的好习惯。从宝宝出生后开始喝奶起,最好坚持每次喝完奶都给宝宝清洁口腔,以纱布清洗或给宝宝用清水漱口均可。
2、出牙一般是不疼的,但有些宝宝会感到不舒服和烦躁。妈妈可以用干净的手指或湿润的纱布,放入宝宝的口中磨擦牙龈,这样会对他有所帮助。
3、宝宝出牙的过程中,可能会有烦躁不安、睡眠不稳、口角流涎、咬物、吮手指、擦牙床、摇头晃脑等不适感。有时牙床可能会有疼痛,引起低热,致使宝宝哭闹不休。这时妈妈应该更细心,更体贴地照顾自己的宝宝。多抱抱宝宝,以母乳喂养,多哄哄,给予更多的安慰。
4、咬自己的手,咬妈妈的乳头,可以说,只要看见什么东西,就拿来放到嘴里啃咬一下。目的就是想借啃咬的施力,来减轻牙床下长牙的压力。此时,要避免让宝宝咬硬物引起牙龈出血,这时可用洁净的手指轻轻按摩牙床,会有减轻疼痛的作用。
5、出牙前2个月左右,大多数宝宝就会流口水,或把小手伸到口腔内抓挠。妈妈如果仔细查看宝宝的口腔,就可以看到局部牙龈发白或稍有充血红肿,触摸牙龈时有牙尖样硬物感。流口水时,应给宝宝戴上颈围,保护颈部,用柔软的、吸湿性强的毛巾轻轻擦试口角、面颊、下巴等处,以免引起发红、皱裂。
6、这段时间宝宝的抵抗力会稍微下降,必须注意防感染,寒冷的季节应给宝宝保暖,保持清洁卫生。
7、当宝宝正在长牙时,牙床、牙龈和牙肉都非常脆弱,如果又有奶垢或食物残渣停留在上面,则会让原本轻微发炎的牙龈状况更加严重。因此,宝宝出第一颗牙时,就应该帮他刷牙了,一天两次。最重要的一次是在晚上就寝前。
1、准备几块干净的小纱布,还有一杯温开水。
2、在自己的食指上包上一块纱布,蘸上温水。
3、把宝宝放在腿上,头朝向你,把你包着纱布的手指放到宝宝嘴巴里。
4、依次擦拭宝宝的牙齿、牙龈、舌头和口腔黏膜。
5、如果宝宝出牙很多,就要水平横向擦拭每一颗乳牙。
6、如果宝宝害怕,一定要同他说话、交流,把刷牙当成一种游戏。
等到宝宝的小牙都出齐了,牙刷就要比纱布好用多了。除了你帮他刷牙,宝宝也喜欢学着你的样子自己刷,可以教他刷前排的,你再慢慢刷后面的臼齿。现在有专卖的宝宝牙刷,刷头小,刷毛也很软,每3个月就要更换。刚开始刷牙不需要牙膏,如果想用,也只能是一小点,而且千万别让宝宝番下去,特别是含氟牙膏,如果吞食太多,就容易让宝宝氟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