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赤小豆玫瑰花鲫鱼汤
做法:取赤小豆150克,玫瑰花10克,活鲫鱼250克,将鲫鱼去肠杂,共煮汤,食用,饮汤。
脾虚调理原理:玫瑰花气味清香怡人,具有理气解郁,舒肝健脾之功效。赤小豆消水通气而健脾胃。鲫鱼和中补虚,除湿利水,开胃,健脾。
1.2、佛手山药粥
做法:取佛手30克,山药、扁豆各50克,大麦芽30克,共煮粥,煮熟后加白糖适量食用。
脾虚调理原理:佛手味辛、苦、酸,性温,可舒肝和胃,行气止痛。山药甘平,有补脾涩精,提高吞噬细胞功能。扁豆甘微温,健脾化湿,大麦芽疏肝消食。
1.3、陈皮鸭
做法:鸭1只,陈皮10克,淮山10克,调料少许。方法是将鸭煮熟后,加入调料、陈皮丝、淮山再煮15分钟即可,分2~4次食用。
脾虚调理原理:鸭肉性凉,味甘,功能滋阴,补虚,养胃,利水。淮山性平,味甘,功能健脾胃,补肺气,益肾精,滋养强壮。陈皮味辛、苦,性温,功能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2.1、大枣
性温,味甘,为常食之物,它有益气补血的功效,历代医家常用之于气虚病人。《别录》说它补中益气,强力。唐代食医孟诜亦云:大枣补不足气,煮食补肠胃,肥中益气第一。所以,气虚者宜用大枣煨烂服食为佳。
2.2、粳米
性平,味甘,能补中益气。早在《别录》中即有主益气的记载,唐代食医孟诜亦云:粳米温中,益气。清·王孟英还把粳米粥誉之为贫人之参汤,他说:贫人患虚症,以浓米汤代参汤。气虚者宜常食之。
2.3、狗肉
性温,味咸,能补中益气,对气虚兼有脾虚或肾虚或肺虚或阳虚者更宜。《日华子本草》云:狗肉补胃气,壮阳,暖腰膝,补虚劳,益气力。《医林纂要》中还说,狗肉补肺气,固肾气。尤以秋冬季食之为佳。
2.4、黄芪
性微温,味甘,也是中医极为常用的补气中药,是民间常用的补气食品。不少医书都称黄芪补一身之气。《本草求真》认为:黄芪为补气诸药之最,是以有耆之称。根据医家习惯,黄芪常与党参或太子参或人参同服,则补气之力愈佳,气虚体质食之更宜。
2.5、樱桃
性温,味甘,既能补气补血,又能补脾补肾。《滇南本草》中记载:樱桃治一切虚症,能大补元气。
2.6、葡萄
性平,味甘酸,是一种补气血果品,除有益气作用外,古代医药文献还认为葡萄有健脾胃、益肝肾、强筋骨的作用。如《本经》说它益气倍力。
3.1、疏肝
生活中尽量不要情绪波动,特别是生气,肝主情志,怒又是情志中属肝,怒则伤肝,所以还不要乱生气,宽心大度点。多按摩肝经,特别是太冲行间两穴位,胸胁胀痛也多揉揉疼痛点。
3.2、健脾
以吃易消化食物为原则则可健脾。生活中很多食物就有性味归经可健脾的,甜味入脾、黄色入脾等,如小米、麦芽糖等。久坐伤肉,脾主肉,所以不应久坐。脾润燥,怕湿,所以健脾该祛湿,薏米仁能祛湿(食物能煮出清汤的都能祛湿)。
3.3、按穴
常揉肝经的太冲至行间,大腿赘肉过多的人,最好用拇指从肝经腿根部推到膝窝曲泉穴100次,这通常会是很痛的一条经,每日敲带脉300次,用拳峰或指节敲打大腿外侧胆经3分钟,拨动阳陵泉一分钟,揉“地筋”3分钟。这样肝郁的问题会很快解决。
1、思虑过度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忧思伤脾”的说法。中医上说,脾在志为思。过多的思虑、忧思以及用脑过度都会引起脾气的虚损。
2、贪冷
过量贪食生冷食物,会伤及人体的脾阳,损伤人体的脾气。
3、劳累过度
长期的劳累以及睡眠不足也会导致脾气的损伤。
4、饮食不规律
长期暴饮暴食,过于辛辣油腻的饮食,也是非常伤脾的。
5、缺乏运动
运动的缺乏会影响脾脏的运化功能失常,使水湿不化,造成脾气虚。
大便溏薄、少腹胀痛与情绪有关;
情绪焦虑或精神抑郁;
食少纳呆、神疲懒言、体倦乏力。次症:胁肋胀满疼痛、或胃脘满闷;口苦咽干;咽部异物感;暖气泛酸;舌尖边稍红,舌苔微黄;或舌质淡、舌体稍胖或有齿痕;脉弦。
凡具有主症中各一项,即可辨为肝郁脾虚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