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抽动症
2013-12-04阅读:9182 学员编辑 收藏
抽动症为儿童常见的精神类疾病。主要表现为小儿突然、快速、反复、非节律性、不自主和刻板的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以及伴随的某些心理及行为障碍,患儿大都有一组或多组肌肉无意识的反复抽动(如手脚抽动,耸肩摇头,皱眉眨眼,口角抽动等)及各种发声障碍(如怪叫、重复语言或模仿语言等),并且有慢性病程,来渐去缓,易于波动和反复发作的特点。
抽动症的发病原因不清,主要与遗传因素、中枢神经系统介质代谢失衡以及长期和较为强烈的负面精神因素(如紧张、压抑、伤感等)的影响有关。抽动症若未得到早期、及时和合理、有效的治疗,则可使部分患儿的心智发育、认知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家长对抽动症了解不多,时常误认为孩子调皮;或误认为其他疾病而到眼科、耳鼻喉科或其他科室就诊,易延误治疗。
现代医学对抽动症的有效治疗方法不多。目前仍以药物治疗为主,氟哌啶醇、泰必利对改善与缓解明显及严重抽动症状有较好疗效,但因疗效个体差异大,副作用明显、服用时间长、停药后症状易反复,且缺乏对患儿整体功能调整,无心理及行为状态的调整作用,从而使其难以为大多数患儿及家长接受。
相比之下,中医药治疗抽动症的临床研究却相当活跃。禀赋不足和五志过极是促成小儿对抽动症的易感性和导致小儿罹患抽动症的主要内在病因。此外,长期饮食失节、恣食甘厚,可酿生痰热、扰动肝阳,进而成为诱发抽动症的病因之一。抽动症患儿共存的内在病因、基本病机和临床症候特点是探寻和确定小儿抽动症中医基本治法的理论及临床实践基础,故而滋肾育阴、平肝息风、开郁化痰、清心安神成为小儿抽动症的基本治法。
中医药治疗因其具有治法简便、副作用小、疗效确实而持久,并同时具有调节患儿全身阴阳平衡和脏腑功能,全面改善患儿身体状况,提高患儿体质等的独特优势。
这类患儿内心十分痛苦,需要周围人的关心、爱护和帮助。因此我们对待这样的患儿,除了积极的药物治疗外,家长、老师以及孩子周围的人不应误解、嘲笑他们,而应该理解、同情、爱护并帮助他们战胜疾病。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