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水肿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导致水、钠潴留;蛋白质从尿中丢失引起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导致水分潴留;肾素分泌增多,引起继发性醛固酮分泌增多,肾小管钠、水重吸收增多等多种因素,是引起肾性水肿的原因。
1.2、蛋白尿
肾炎时,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由基膜滤过,而产生蛋白尿,所以肾小球肾炎的最重要的特点是蛋白尿。
1.3、高血压
肾脏通过调节水、钠代谢,影响有效循环血容量,同时产生肾素,影响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而导致高血压。
1.4、贫血
肾性贫血常由水分潴留所致的稀释;肾小球严重病变时,红细胞生成素减少而出现贫血。贫血一般为正常形态、正常色素性贫血。
1.5、氮质血症和尿毒症
它是肾小球病变到终末期时出现肾功能不全的表现,但并不是所有肾小球肾炎病人都有的表现。
慢性肾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中年为主,男性多见。多数起病缓慢、隐袭。临床表现呈多样性,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为其基本临床表现,可有不同程度肾功能减退,病情时轻时重、迁延,渐进性发展为慢性肾衰竭。实验室检查多为轻度尿异常,尿蛋白常在1~3g/d,尿沉渣镜检红细胞可增多,可见管型。血压可正常或轻度升高。肾功能正常或轻度受损(肌酐清除率下降或轻度氮质血症),这种情况可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肾功能逐渐恶化并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如贫血、血压增高等),进入尿毒症。
如血压控制不好,肾功能恶化较快,预后较差。另外,部分患者因感染、劳累呈急性发作,或用肾毒性药物后病情急骤恶化,经及时去除诱因和适当治疗后病情可一定程度缓解,但也可能由此而进入不可逆慢性肾衰竭。多数慢性肾炎患者肾功能呈慢性渐进性损害,病理类型为决定肾功能进展快慢的重要因素(如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进展较快,膜性肾病进展常较慢),但也与是否合理治疗相关。
3.1、循环充血状态
因水钠潴留、血容量竭、直至肺水肿。发生率各家报道不一,与病情轻重、治疗情况有关。我国50~60年代报道可于住院急性肾炎患儿的24%~27%中见到此类肾小球肾炎并发症,近年报告已降至2.4%。多发生于急性肾炎起病后1~2周内。
3.2、高血压脑病
这种肾小球肾炎并发症指血压(尤其是舒张压)急剧增高,出现中枢神经症状而言。一般儿童较成年人多见。通常认为此症是在全身高血压基础上,脑内阻力小血管痉挛导致脑缺氧脑水肿而致;但也有人认为是血压急剧升高时,脑血管原具备的自动舒缩调节功能失控、脑血管高度充血、脑水肿而致此外急性肾炎时的水钠潴留也在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3.3、急性肾功能衰竭
急性肾炎患儿相当部分于急性期有程度不一的氮质血症,但进展为急性肾功能衰竭者仅为极少数。并发症尚乏有效预防措施,已成为急性肾炎死亡的主要原因,这也是肾小球肾炎并发症。
1、通过尿蛋白定性检查,尿沉渣镜检,可以初步判断是否有肾小球病变存在。
2、尿常规检查:尿色一般无异常,尿蛋白一般量不多,尿沉渣中白细胞增多(急性期常满布视野,慢性期于5个/高倍视野),有时可生白细胞管型。
3、尿细菌检查:当尿中含大量细菌时,因尿沉渣涂中作革兰染色检查,约百分之九十可找到细菌。此法简单,阳性率高。
4、尿细胞计数检查:近年多采用1小时计数法,认为较12小时尿沉渣计数准确和简便。其标准是白细胞数大于30万个/小时为阳性,小于20万个/小时可认为属于正常范围,介于20~30万个/小时应结合临床判断;红细胞大于10万个/小时为阳性。
一般而言,肾炎患者的饮食一定要坚持优质低蛋白,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原则。关键蛋白的摄入量,完全低蛋白饮食满足不了患者的营养和机体需要,所以,患者也要摄取一定的优质蛋白。
植物蛋白、豆制品不在此范围中,因此,肾病患者一定要限制豆制品的摄入量,少吃或者不吃。而蛋白含量高的食物,依次为:肉、蛋、奶。肉以脂肪量少的为佳。
猪肉、牛肉等四条腿的脂肪含量比鸡、鸭等两条腿的动物脂肪含量高,而鱼肉(没腿的)又比鸡、鸭等动物脂肪含量低,故鱼肉的蛋白质是最好的。
肾小球肾炎并不是可怕的病,可怕的是人们对疾病的忽视,所以一旦确诊,患者应当及时就诊,积极配合治疗,同时在饮食方面也应注意低盐饮食,适当加强运动锻炼,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