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食物要容易消化吸收,营养丰富,要选高蛋白质的食物,蛋白质是智力活动的基础与脑的记忆、思维有密切的关系,牛奶、豆浆、鸡蛋、酸奶、肉类等都是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还多选维生素高的食物,因维生素A能增强身体的抵抗力,促进大脑的发育。维生素B族能提高机体各种代谢功能,增强食欲,维生素D能帮助钙的吸收和利用。
1.2、要以碳水化合物如米饭、面食、馒头、粥、粉为主食,过多杂食会影响食欲,造成营养障碍。
1.3、要多吃蔬菜和水果,少吃脂肪肥肉,蔬菜和水果含有ㄋ维生素和纤维,能保持大便通畅,如小孩不吃蔬菜,可以把菜剁烂,做成菜肉包子、菜肉饺子、菜泥、菜汤,教育孩子养成吃蔬菜的习惯。
1.4、饮食要有定时,一般早、午、晚各进食一次,有条件者可以在上下午各增加点心一次,按时进食,可以增加食欲。
1.5、每日要适当进行户外活动,让阳光照射皮肤,可增进食欲,帮助吸收。
1.6、不要吃油炸、辣、油腻、辛热、等有刺激性食物和难消化的食物,因小儿体质多热,再食油炸等辛热食品易引起热病。
1.7、不宜滥食温补,因小儿为纯阳之体,只宜滋养清润食物。
1.8、不要过多食糖,因口腔内的细菌会使糖发酵,易患蛀齿而影响食欲。
注意妇婴围生期保健及新生儿喂养护理,预防婴儿早产、出生体重低、产时缺氧窒息及产后黄疸。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cerebral palsy,CP)。最早将本病纳入医学领域的是英国矫形外科医生Willian John Little(1810~1894),1843年将本病称之为痉挛性强直(spastic rigidity)。1861年以后,脑性瘫痪又被称作Littles disease。1889年开始随着对脑瘫认识的提高,文献上使用了cerebral palsy、cerebral paralysis、spastic paralysis、cerebral birth palsy、infantile cerebral spastic、spastic diplegia等名称。1948年以后多数学者采用cerebral palsy这一用语至今。脑瘫的定义,国际上目前尚无统一的解释,美国学者认为脑瘫是指发生在未成熟大脑的非进展性缺陷或损害引起的姿势和运动障碍。日本学者认为脑性瘫痪是指在妊娠新生儿期之间各种原因而致的脑的非进行性病变为基础,形成永久的、可变化的运动合姿势异常。
高发人群:婴幼儿。
危害:部分患儿可并发高胆红素血症、出生体重低、牙釉质绿色素沉着、心肌损伤和心律不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