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急性肝炎与慢性肝炎在临床症状方面的区别
1.1、肝炎的许多症状如乏力、厌食、恶心、腹胀等,在急性肝炎患者身上都表现得经较明显,在慢性肝炎患者身上就不那么明显,甚至有些患者有效没有这些症状。但慢性肝炎患者可出现蜘蛛痣、牙龈出血等一些症状。
1.2、急性肝炎一般是甲型黄疸性肝炎,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该病起病急、症状重、出现黄疸、病程短、易恢复、预后好。慢性肝炎多数由乙型、丙型肝炎病毒引起,起病缓、症状轻、病程长、预后差,极易转变为肝硬化、肝癌。
2、急性肝炎与慢性肝炎在生化检查方面的区别
2.1、由于肝脏受损的程度不同,对人体各种功能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因此急、慢性肝炎在各项化验指标的表现上亦有侧重。如急性肝炎患者的ALT升高明显,而有些慢性肝炎患者ALT升高不是很明显,有的甚至在正常范围内。
2.2、急、慢性屏炎主要从临床症状表现的差异和病后持续时间的长短及某些化验结果不同等方面来区别。
2.3、急性肝炎,常有密切接触肝炎病人的病史,如与肝炎病人同吃、同住、同生活,或经常接触肝炎病毒污染物(如血液、类便),而未采取防护措施等。
3、急性肝炎与慢性肝炎在发病的持续时间方面的区别
一般来说,急性肝炎患者只要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正确的治疗,在1~2个月内肝功能即可恢复正常。慢性肝炎,一般都有过急性肝击的病史,病程已超过半年仍然未愈。在症状上没有急性肝炎那样显,但是慢性肝炎病人会出现蜘蛛痣、肝手掌、牙龈出血等。在化验上,慢性肝炎忠者的转氨酶升高不明显,而反映蛋白质代谢的肝功能化验有明显异常。
1、血液传播:乙肝、甲肝、丙肝、戊肝、丁肝。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我国自1993年对献血员筛查后,该途径得到了有效控制。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这是目前最主要的传播方式。
2、母婴传播:乙肝、丙肝、丁肝。患急性乙肝或携带乙肝表面抗原的母亲可将乙肝病毒传给新生儿,尤其携带乙肝表面抗原的母亲为主要的感染类型。
3、性传播:乙肝、丙肝、丁肝。血液、精液和阴道分泌物能传播乙肝病毒,故乙肝病毒是血液病毒,在美国乙肝也是一种性病。乙肝病毒的性传播是性伙伴感染的重要途径,这种传播亦包括家庭夫妻之间的传播。此外, 性乱者和男性同性恋者较易感染丁肝。
4、消化道传播:甲肝、戊肝。日常生活中接触是甲肝、戊肝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也叫间接传播。主要通过被甲肝、戊肝病毒污染了的手、食具、用具和玩具等,再污染食物后经口传入而感染。
1、控制传染源,包括对患者和病毒携带者的隔离、治疗和管理,以及观察接触者和管理献血员。病人从起病后可隔离3周,以控制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推行健康教育制度;加强血源管理,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对医疗器械实行“一人一用一消毒制”等。
3、控制日常饮食
3.1、应该注意戒烟戒酒,酒的主要成分酒精,对肝脏有直接的损害作用。酒精可促进肝内脂肪的生成和蓄积,长期过量饮酒的人,常常发生脂肪肝,对于原有肝炎的患者更易发生或加重病情。
3.2、清淡的食物有利于肝脏,对待肝炎患者应给以适量的清淡易消化的流质食物。肝炎患者饮食原则如米汤、绿豆汤、牛奶、豆浆、新鲜的蔬菜、水果汁、糖水,以补充热量。
3.3、适当的补充一些营养物质,有利于受损器官的恢复,即可食高蛋白、适量碳水化物和脂肪,足够热能的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