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肿是因脑子里有淤血造成血液不流畅,及时治疗对患者危害较小。而脑出血是因大脑血管有破裂造成的血液不经过血管而流入大脑,重者死亡,轻者中风或瘫痪!
脑出血是脑部血管突然发生破裂造成的疾病。表面血管出血,叫做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是由颅内动脉瘤破裂,或动静脉畸形导致;老年人多是高血压性脑出血导致的脑实质出血,或者是脑部的血管发生淀粉样变性;脑部中间有一个空的腔隙,当血液到达腔隙里,会造成脑室出血。
脑血肿是外伤性颅内血肿形成后,其严重性在于可引起颅内压增高而导致脑疝;早期及时处理,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善预后。按血肿的来源和部位可分为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下血肿及脑内血肿等、血肿常与原发性脑损伤相伴发生,也可在没有明显原发性脑损伤情况下单独发生。
2.1、经常出现反复性的流鼻血。
2.2、突然发作较为剧烈的头痛(与通常性质头痛不一样,呈头炸裂样),或病程较长,有逐渐加重的趋势;并多伴有恶心、呕吐的症状表现。
2.3、颈部变得僵直,后枕部不适(活动受限,尤其是低头,下颌抵上胸动作困难)。
2.4、出现头晕的症状,感到周围环境不停旋转,无法稳定的站立或是晕倒在地。这些表现可是一过性的,也可反复出现或是愈发严重。
2.5、暂性视物模糊,或眼睛有重影出现,以后可自行恢复正常,或出现失明。
2.6、突然感到一侧身体麻木、无力、活动不便,手持物掉落,嘴歪、流涎,走路不稳。
2.7、和他人交谈时突然出现语言障碍,或口齿不清,听不懂别人所说的话。
2.8、走路不稳定,意识出现障碍,反应差,甚至神志不清醒,大小便失禁。
3.1、意识障碍
血肿本身引起的意识障碍为脑疝所致,通常在伤后数小时至1~2天内发生。大多数患者在进入脑疝昏迷之前,已先有头痛、呕吐、烦躁不安或淡漠、嗜睡、定向不准、尿失禁等表现,此时已足以提示脑疝发生。
3.2、瞳孔改变
小脑幕切迹疝早期,患侧动眼神经因牵扯受到刺激,患侧瞳孔可先缩小,对光反应迟钝;随着动眼神经和中脑受压,该侧瞳孔旋即表现进行性扩大、对光反应消失、睑下垂以及对侧瞳孔亦随之扩大。应区别于单纯前颅窝骨折所致的原发性动眼神经损伤,其瞳孔散大在受伤当时已出现,无进行性恶化表现。视神经受损的瞳孔散大,有间接对光反应存在。
3.3、锥体束征
早期出现的一侧肢体肌力减退,如无进行性加重表现,可能是脑挫裂伤的局灶体征;如果是稍晚出现或早期出现而有进行性加重,则应考虑为血肿引起脑疝或血肿压迫运动区所致。去大脑强直是脑疝的晚期表现。
脑出血的治疗首要原则是保持安静,稳定血压,防止继续出血,根据情况,适当降低颅内压,防治脑水肿,维持水电解质、血糖、体温平衡;同时加强呼吸道管理及护理,预防及防止各种颅内及全身并发症。其中最重要的是血压的管理,因为它是再出血的关键点。而对于脑出血采用内科治疗或外科治疗,究竟哪一种方法预后更好,早期争论不断,目前也一直持续争议。
对于脑出血的外科治疗在国际上尚无明确的结论,我国目前外科治疗采用的原则,主要目标在于及时清除血肿、解除脑压迫、缓解严重颅内高压及脑疝、挽救患者生命,并尽可能降低由血肿压迫导致的继发性脑损伤和残废。目前外科治疗方式包括:开颅血肿清除术、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立体定向血肿置管引流术,但各国指南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
1、脱水疗法
适用于病情较重的脑挫裂伤,有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表现,腰椎穿刺或颅内压监测压力偏离,CT发现脑挫裂伤合并脑水肿,以及手术治疗前后。
2、激素
皮质激素用于重型脑损伤,其防治脑水肿作用不甚确定;如若使用,以尽早短期使用为宜。
3、过度换气
适用于重度脑损伤早期,已行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者。
4、其他
曾用于临床的尚有氧气治疗、亚低温治疗、巴比妥治疗等。
5、手术治疗
开放性脑损伤原则上须尽早行清创缝合术,使之成为闭合性脑损伤。闭合性脑损伤的手术主要是针对颅内血肿或重度脑挫裂伤合并脑水肿引起的颅内压增高和脑疝,其次为颅内血肿引起的局灶性脑损害。由于CT检查在临床诊断和观察中广泛应用,已改变了以往的“血肿即是手术指征”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