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随时信息获取
咨询热线:
133-4395-1568
上期完美收官
面授现场 期待精彩下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文库 >> 两性保健 >> 两性心理 >> 列表
搜索 收藏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
法海的爱情经书
2015-10-30阅读:10211 学员编辑 收藏

小编导读:法海的爱情经书其实比大多数人都伟大,法海的爱情经书许多人都没有参透,但是法海其实懂的是大爱。

法海的爱情经书_法海到底懂爱么

法海爱情

又逢一年轮回绕,又是一年七夕到,偶然间重闻《法海你不懂爱》这首歌,让人嬉笑怒骂间想起法海老和尚,多年的轮回和修炼,法海在爱情心理方面亦有造诣。为了让弟子不重蹈覆辙背负骂名,为了让天下有情人早成眷属,这不他正在雷峰塔下传道授业呢,一起来看一看他的经书:

爱情因果第一经:凡间会有这样一种爱情,两个人相识不是受父母之命,媒人之约,而是情投意合的相识、相知、相爱。爱情发生地也许是汲取知识的图书馆、领略风光的驴友行,甚至是归家囧途的火车厢,相互吸引,一见钟情。问其因,这是五百年修来的缘分换来的回眸一望;问其果,要么携手白头,要么各飞枝头。

渡人之法第一卷:佛说爱缘于欲,欲因念有,念因思有。两个人初次见面就被彼此吸引,非你不娶,非他不嫁,心理学对其定义为浪漫式爱情。心理学认为,这是因为我们内心对自己的意中人都有一个“画像”,一旦遇到与此图相合者,一见钟情不可避免,这种“爱情”崇尚过程,不在乎结果。所以,这种感觉只是爱情的基础,爱情之花还需共同浇灌,成婚与否还在彼此修炼,因为Ta是一种感觉,但人的感觉是会变的。

爱情因果第二经:世间之大,无爱不有。有这样一种爱情,他们之间没有激情,即TA不是你最爱的那个人,也不是最爱你的那个人,但彼此都感觉却是最适合走进结婚的那个人。相处中,他们是彼此生活的支柱、生命的依靠、生理的需要。问其因:合适的时间遇到适合的人;问其果,要么相濡以沫,要么鱼死网破。

渡人之法第二卷:如佛所说“TA为最亲友”,情侣、夫妻应“异体同心”。心理学对这种互相温存、信任,深厚的爱情称之为“伴侣式爱情”或“友谊式爱情”。当我们选择这样的爱情时,不可操之过急,以为要懂得这样的爱情如喝茶一般:第一杯茶,感觉苦涩,让人皱眉;再喝一杯,喝出温润,让人温暖;喝到第三杯,品到甘甜,让人难以释手。平平淡淡就是爱,是一个慢慢等待的过程,就像茶苦到茶香,不能急。

爱情因果第三经:把爱情当儿戏,这也是人间最近几年出现的新情况。有这样一撮人,在百花丛中翩翩起舞,从来不把自己当成花心萝卜,好像和谁都像谈情说爱,但是和谁都不算真正恋爱,在他们的眼中这就是“练爱”。问其因:不知爱,不懂爱,就是不停糊涂爱;问其果:要么百转千回一场空,要么回头是岸不放松。

渡人之法第三卷:佛经对此种爱描述为:对从色、声、香、味、触的贪爱。心理学把这样的爱情称为游戏式,相互之间,或者其中一个人表现出来的只有激情和承诺,没有起建立亲密关系。没有亲密的激情顶多是生理上的冲动,而没有亲密的承诺不过是空头支票而已。若想收获神仙羡慕的好伴侣,沉淀自己浮躁的心灵,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才是上策。知道自己的鞋码,才不会乱穿鞋。

爱情因果第四经:人间的爱情还有一种,有如胶漆粘物、磁石吸铁、绳索捆人,使人心中不得安然自在。你的TA和别人说句话,你会生气;你的TA需要自己的空间,你会怨恨;你的TA刚刚离开你的视线,你会愤怒。处在这样爱情中人常常感到如鸡肋一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问其因:缺乏安全感,没有自信心,困在身边最放心;问其果:要么争吵声声,要么痛不欲生。

渡人之法第四卷:佛说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如是诸患,皆从爱起。这种爱情,心理学把它叫做占有式的爱情,不仅使自己产生苦恼,还会给所爱者带来痛苦。认为对方是属于我的,要求对方以同等爱回报之,稍有怠慢即猜疑嫉妒,结果是得到的也会失去。恩格斯说,爱情从本质上来说是自私的、排他的,不过也要有一个度。我们要思考清楚是“我爱你,所以我需要你”还是“我需要你,所以我爱你”,给爱一个呼吸的空间,要懂得放手去爱。

读到这里,弟子问人世间没有完美的爱情吗?当然不是,现在都有情人节了,法海和尚掩卷而说。俗话说:假传一本书,真传一句话。其实完美的爱情具备激情、亲密和承诺三点即可。激情是爱情的原动力,没有了激情,爱情就不能沸腾;亲密是爱情的加油站,没有了亲密,爱情就容易枯萎;承诺是爱情的防护网,没有了承诺,爱情就容易崩溃。

爱情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因为它不仅仅是个名词,更是一个动词,甚至是一种艺术,慢慢来吧!

法海其实很懂爱

歌曲说“法海你不懂爱”,那么历史上的法海禅师究竟懂不懂爱呢?

其实,佛菩萨也讲爱。四摄法中就有爱语摄,就是用慈爱的言语和行为来教化众生。

佛菩萨还讲“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大般涅盘经典》卷十五佛解释说:

为诸众生除无利益,是名大慈;

欲与众生无量利乐,是名大悲;

于诸众生心生欢喜,是名大喜;

自舍己乐施与他人,是名大舍。

《维摩诘所说经》观众生品第七中,文殊师利菩萨与维摩诘居士问答:

何谓为慈?

文殊师利言:“若菩萨作是观者,云何行慈?”

维摩诘言:“菩萨作是观已,自念我当为众生说如斯法,是即真实慈也。行寂灭慈,无所生故;行不热慈,无烦恼故;行等之慈,等三世故;行无诤慈,无所起故;行不二慈,内外不合故;行不坏慈,毕竟尽故;行坚固慈,心无毁故;行清净慈,诸法性净故;行无边慈,如虚空故;行阿罗汉慈,破结贼故;行菩萨慈,安众生故;行如来慈,得如相故;行佛之慈,觉众生故;行自然慈,无因得故;行菩提慈,等一味故;行无等慈,断诸爱故;行大悲慈,导以大乘故;行无厌慈,观空无我故;行法施慈,无遗惜故;行持戒慈,化毁禁故;行忍辱慈,护彼我故;行精进慈,荷负众生故;行禅定慈,不受味故;行智慧慈,无不知时故;行方便慈,一切示现故;行无隐慈,直心清净故;行深心慈,无杂行故;行无诳慈,不虚假故;行安乐慈,令得佛乐故。菩萨之慈,为若此也。”

文殊师利又问:“何谓为悲?”

答曰:“菩萨所作功德,皆与一切众生共之。”

“何谓为喜?”

答曰:“有所饶益,欢喜无悔。”

“何谓为舍?”

答曰:“所作福佑,无所希望。”

当然,“爱”在佛教的概念中,更多的是“贪爱”、“情爱”。这个“爱”是一种贪欲、占有欲,是十二因缘之一,是烦恼的源头,是轮回的根本。

所以说,法海并非不懂爱,恰恰是很懂爱。因为懂得慈爱,所以能够以佛菩萨为榜样,成为一代祖师;因为懂得情爱,所以能断欲去爱,成为一代高僧。

大爱无疆。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
康源热线:400-609-6111(400免费电话)
客服咨询:15603951551(产品咨询)、13343951568(培训咨询)
微        信:kymyjqw(公众号)、13343951568(个人号)
线上课堂:下载“千聊”app,搜索“康源.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康源晶月&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1975号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