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随时信息获取
咨询热线:
133-4395-1568
上期完美收官
面授现场 期待精彩下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文库 >> 医学健康 >> 医检分析 >> 列表
搜索 收藏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
妇科疾病,妇科病的分类,妇科病的危害
2016-10-11阅读:10239 学员编辑 收藏
一、怎么检查妇科疾病
二、妇科病的分类
三、得妇科病的部位
四、妇科病的危害
五、治疗妇科病的食物
六、如何预防妇科病

怎么检查妇科疾病

1、外阴部

正常外阴,阴毛呈尖端向下,三角形分布,大阴唇色素沉着,小阴唇微红,会阴部位无溃疡、皮炎、赘生物及色素减退,阴蒂长度<2.5cm,尿道口周围粘膜淡粉色,无赘生物。已婚妇女处女膜有陈旧性裂痕,已产妇处女膜及会阴处均有陈旧性裂痕或会阴部可有倒切伤痕。必要时有时医生会嘱患者向下屏气,观察有无阴道前后壁膨出、子宫脱垂或尿失禁等。

2、阴道检查

阴道壁粘膜色泽淡粉,有皱襞,无溃疡、赘生物、囊肿、阴道隔及双阴道等先天畸形。正常阴道分泌物呈蛋清样或白色糊状,无腥臭味,量少,但于排卵期及妊娠期增多。

3、宫颈检查

正常宫颈周边隆起,中间有孔。未产妇呈圆形,已产妇呈“一”字形,质韧,肉红色,表面光滑。如检查时正常,则指的是,光、质中、无痒痛等等。如发现异常,则会详细描述糜烂的分度(轻、中、无),宫颈肥大的程度,以及赘生物的大小、位置等。

4、子宫检查

正常子宫呈倒梨形,长7~8cm,宽4~5cm,厚2~3cm。卵巢及输卵管合称“附件”。正常卵巢偶可扩及致3×2×1cm3大小,可活动,触之略有酸胀感。正常输卵管不能触及。若为“中位”或“后位”子宫,如临床无明显症状,亦无大碍。

怎么检查妇科疾病

妇科病的分类

妇科炎症:宫颈炎、阴道炎、盆腔炎、子宫内膜炎等。

人工流产:无痛人流、可视人流、微创人流、药物流产等。

性病包括:尖锐湿疣、梅毒、生殖器疱疹、淋病、艾滋病等。

月经不调:卵巢疾病、内分泌疾病、妇科炎症以及其他原因等。

不孕不育:宫颈性不孕、内分泌性不孕、子宫性不孕、输卵管性不孕等。

妇科整形:阴唇整形、丰胸美乳、处女膜修复、阴道紧缩术、外阴白斑、盆底功能障碍等。

妇科肿瘤:子宫肌瘤、宫颈囊肿、卵巢肿瘤、宫颈癌等。

得妇科病的部位

1、阴道疾病。

2、子宫疾病。

3、卵巢疾病。

4、输卵管疾病。

5、盆腔疾病。

6、外阴疾病。

怎么检查妇科疾病

妇科病的危害

1、妇科疾病不及时治疗,除可能导致炎症在各生理部位相互蔓延和交叉感染外,还会带来许多并发症,甚至导致某些部位的恶性病变。

2、妇科疾病不治疗会使身体长时间处于炎症的侵害环境中,对免疫功能、新陈代谢以及内分泌系统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对身体健康危害极大。

3、一些妇科疾病不仅危害女性本人,而且还会波及家人,若是妊娠女性,还可引起宫内感染、产道感染等环节感染新生儿,造成流产、早产、先天发育畸形、智力低下等严重后果。

治疗妇科病的食物

1、红苹果、红辣椒等红色蔬果中含有某种天然植物化学成分,可以有效抑制一些妇科肿瘤细胞的生长,同时降低它们对雌激素的反应性,因而具有预防妇科肿瘤的作用。此外,洋葱、紫葡萄等蔬果也具有类似的功效。

2、经常吃蒜的女性不易患上霉菌性阴道炎。因为大蒜中富含蒜素、大蒜辣素等物质,它们是含硫的天然杀菌物质,具有强烈杀菌作用,可抑制白色念珠菌在阴道内生长和繁殖。

3、育龄女性在饮食中多摄取全麦食品,能使雌激素在血液循环中保持适宜水平,避免雌激素水平过高而引发乳腺疾病。

怎么检查妇科疾病

如何预防妇科病

1、内衣应柔软松宽,以棉织品为好。避免羽绒,尼龙及毛织品衣服贴身穿戴,避免内裤与袜子同洗。

2、避免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导致阴道正常菌群失调。

3、平时注意保持外阴部位的清洁干爽,特别是在月经期间更要注意这一点,不穿化纤内裤及牛仔裤。

4、男性平时洗澡时,应将包皮翻转,洗净包皮囊内的包皮垢,是预防炎症的最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办法;避免不洁。

5、瘙痒处应避免过度搔抓,摩擦,热水洗烫等方式止痒,不用碱性强的肥皂洗浴,也不能用洗浴剂反复清洗外阴或冲洗阴道,而引起阴道PH改变,导致阴道正常菌群失调,从而破坏阴道酸性抗菌屏障,不滥用强刺激的激素类外涂药物。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
康源热线:400-609-6111(400免费电话)
客服咨询:15603951551(产品咨询)、13343951568(培训咨询)
微        信:kymyjqw(公众号)、13343951568(个人号)
线上课堂:下载“千聊”app,搜索“康源.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康源晶月&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1975号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