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年人,发生在儿童则十分少见。文献报道,18岁以下年轻人结肠癌占所有结肠癌的0.66%。病变可发生在先天性畸形的早产儿,9个月的婴儿及3岁之儿童。
由于结肠癌起病较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且无特异性,加之人们不易想到儿童能患结肠癌,以及基层卫生院因条件的限制、接诊医师们的经验和对结肠肿瘤的警惕性较低,对该病的诊断特点认识不足等,往往易误诊为其他疾病。
所 以儿童结肠癌易延误诊断,就诊时常属晚期,且常并发肠梗阻,预后较差。在此提醒人们要重视肠癌发病率呈年轻化趋势。儿童如出现腹部不适、不明原因的腹痛、 大便习惯改变、便中带血和黏液时要想到结肠癌的可能,尽早到正规医院就诊,采取钡剂灌肠、直肠指诊、CT扫描和纤维结肠镜等检查,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 疗。
2.1、遗传因素
在直肠癌患者家庭中,有很多都有癌肿的家族史,也有不少消化道肿瘤,由于正常细胞的基因发生改变,患癌病人体内由遗传得到一种易感性,加上某种激发因素,使组织细胞生长迅速,就会发展成为癌,细胞遗传基因突变,变为具有遗传特性的恶性细胞表现为癌肿的家族史;这是直肠癌的病因之一。
2.2、饮食因素
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的所谓西方饮食被认为与直肠癌发生有关。西方国家是大肠癌高发地区,直肠癌发生率高,与此对比是南非斑替氏族摄取的是低脂肪而富有纤维素的粗糙食物,直肠癌发病率低。
2.3、腺瘤癌变
直肠癌性息肉可癌变,腺瘤可分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混合性腺瘤3种类型。管状腺瘤发生率高,绒毛状腺瘤癌变率高。腺瘤中有遗传性的家族性发性腺瘤,被视为癌前病变,一般在30岁以后发病,但也有在20岁以前发生癌变者。
长期便秘,是大肠癌的诱因,你是否有如厕却苦苦挣扎得不到解脱的经历?长期便秘可导致宿便,滞留在便中的致癌物浓度越来越高,而如果肠壁长期与这些致癌物质接触,就易结、直肠癌发生病变。
排便习惯的变化,如平常排便较为干燥,却突然变稀,或是由稀变干;排便习惯的变化还表现在排便次数出现异样,有些是一天一次则变成二、三次,或是反之。
如果有腹部不适症状、疼痛、局部有肿块,大便性状改变明显,(由干变稀,有鲜血、黏液;大便不成固定形状,变扁变细)。即排便和平常的规律不一样,发生变化,应及早到医院进行排查。
出现便血要排查直肠癌,需警惕痔疮和直肠癌可能有存在一些类似的症状,如便血。但结直肠癌的便血和痔疮的略有不同。
有结直肠癌癌前病变者,如大肠腺瘤、溃疡性结肠炎等患者。
结直肠癌高发年龄40岁及以上人群有消化道症状,如便血、黏液便及腹痛者。
有结直肠癌家族史人群;
有结直肠息肉家族史人群;息肉就是肠壁上生长的凸向肠腔的增生物。当发现大肠内有腺瘤样的息肉时,就应进行治疗,摘除腺瘤,防止病变成为大肠癌。
1、积极防治直肠息肉,肛瘘,肛裂,溃疡性结肠炎及慢性肠道炎症的刺激;对多发性息肉,乳头状息肉,一旦诊断明确,应早期手术切除,以减少癌变机会。
2、饮食宜多样化,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偏食,不挑食,不要长期食用高脂肪,高蛋白饮食,经常吃些含有维生素和纤维素的新鲜蔬菜,可能对预防癌症有重要作用。
3、防止便秘,保持大便通畅。
4、高度重视定期的防癌普查工作,随时注意自我检查,提高警惕性,发现“警戒信号”后,及时进行诊治,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提高直肠癌的生存率。
5、少吃烟熏食品,油炸食品,过于辛辣,刺激性太强,不好消化的食品。从饮食中摄入的动物脂肪越多,溶解和吸收致癌物质的危险性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