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不在身边往往导致空巢老人心里孤独,从而成为各种心理问题的直接诱因,而中国养儿防老的传统理念是造成空巢老人内心失落的根本原因。
进入老年期,人的各项脏器功能开始衰退,心脑血管疾病、胃、肝脏疾、关节、骨质疏、等各种疾病开始频频“光顾”老人,这使他们产生深重的危机感。从心理学角度,各种丧失与抑郁直接相关,对空巢老人而言,这意味着子女陪伴的丧失、个人价值 的丧失、健康的丧失,部分老人因为腿脚不方便,还丧失了与社会、与周围人的交流。这种老年性抑郁,导致他们情绪低落,没有活力,对前景黯然、消极,甚至出现失。
空巢老人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心情郁闷、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眠失调,平时愁容不展,长吁短叹,甚至流泪哭泣,常常会有自责倾向,认为自己有对不起子女的地方,没有完全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另外,也会有责备子女的倾向,觉得子女对父母不孝,只顾自己的利益而让父母独守“空巢”。
单从字义上讲,空巢就是“空寂的巢穴”。小鸟长大后,离开温暖的巢穴,远走高飞,去开创自己的新生活,而鸟巢中只剩下两只老鸟。于是就有人借用“空巢”二字,比喻日常生活中子女长大成人后像离巢的小鸟一样,一个个地“飞”走了,家中只留下相依相伴的父母。学者们认为空巢家庭是指子女不在身边,只有两位老人的家庭。也有的学者将空巢家庭分为三类:一是本身就无子女的老人,二是子女不在身边的家庭,三是子女在身边却疏于联系的家庭。
社区可以成立一些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解决空巢老人看病难的问题。在社区临近建立空巢老人联络人,联络人一般可以是空巢长者的邻居、近亲等。一旦空巢老人出现身体不舒服的情况,由联络人负责陪伴老人去看病,观察老人的身体情况,一旦发现老人有异常就会联系社区居委会。
空巢老人生活孤单,有些事情需要自己解决,比如买菜、煮饭、清洁等各种生活琐事。有些老人行动上有所不便,有些事情无法自己完成。这时可以由一些临近的住户提供一些精力,帮助空巢老人解决生活上的不便之处。
针对空巢老人提供各种趣味活动,以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比如开展一些老年人围棋班、老年人电脑班、老年人舞蹈班等兴趣课堂,吸引老人参加。让老人在参加课堂的过程中通过与他人交流来缓解心里的空虚,排解精神上的寂寞。在课堂上教授老人知识时,要注意老人的记忆力不好,对待这种情况是要耐心细心的反复教导,以免伤害老人的自尊心。
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子女们应该多花点时间,关心自家老人的生理和心理情况,尽量不要让老人“被空巢”。每个人都会有年老不济的时候,对老人还是要多多付出一些关爱。
父母要尽量与子女保持宽松、平等、民主的关系,培养子女在情感上和理智上、体贴父母的习惯,即使子女“离巢”,也会增加与父母联系和往来的次数,以避免父母家庭“空巢”综合征的发生。其次,要及时地充实新的生活内容,尽快找到新的替代的角色,培养兴趣爱好,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调整生活方式,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和公益性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