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要想使自己尽快地从悲哀的氛围中解脱出来,无妨通过各种方式尽情地宣泄一番,如在亲人挚友面前嚎啕大哭一场,也可将自己的留恋怀念之情,用诗文、书信或日记等形式写出来,以抒发胸怀并作为永久的纪念。
老人要想走出失去老伴的痛苦,就必须要转移注意力,看时政新闻和副刊随笔,以开拓视野。有些老年朋友不看报纸、不听广播、不看电视新闻,与世隔绝,这太消极了,也不利于身心健康。读新书听演讲,以汲取新知。古人谓“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看对自己有益的书,听与自身有关的演讲,听后再作一番比较,也颇为有趣。
学习新事物,结交新朋友,出外旅游,以开阔胸襟。这样就能有效的转移老人的注意力,让他们尽早的从失去老伴的痛苦中摆脱出来。
子女应多陪伴老人,老人对隔辈特别亲,无论什么事,往往见了孙子女,外孙子女,一切烟消云散;尽管丧偶的悲痛不比其他小事,但隔辈亲的劝说、撒娇会减轻老人的痛苦,使老人重新感觉到生活的乐趣。子女应做好老人的思想工作,劝慰老人从自责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只有老人摆脱了内疚心理.才有可能正视现实,开始对今后生活的考虑。
在忧伤阶段,老人的思念哀情不会因逝者物品、遗物的转移而消失,因此,对于死者的物品、遗物要听取老人的意见,妥善处理,如结婚证、荣誉证、照片及某些具有象征性意义的东西。为避免触景生情,制止忧伤心情的延续,可先将家中的布置作个调整,给老人以新的感觉;培养老人新的业余爱好,如养花、种草、集邮等;若老人有再婚之念,应给予支持和帮助,使其余生之年重添乐趣。
不少丧偶老人会面临再婚问题,“黄昏恋”是个人的自由,但是如果存在另一方有某种阴谋的话,子女应该为父母把关。专家建议在结婚前与老伴先签好协议,把双方家人都聚在一起,厘清今后发生的利益关系,这样婚后可避免纠纷与矛盾,更容易收获幸福。丧偶老人的子女,要考虑丧偶老人的心情,如果再婚能让老人过得幸福快乐,子女应该全力配合。
统计资料显示,丧偶老人在配偶死亡后两年内的死亡率是一般老人的7倍,可见丧偶是导致老人提前死亡的重大心理因素。然而,丧偶老人若能平静地度过两年,其死亡率即趋同于一般老人。
丧偶对老年人整个身心健康的严重损害,前阶段的过度忧伤和后阶段的孤独无助。配偶是生活上最亲密、感情上最融洽的伴侣。随着年增寿长,知心好友日趋稀少,老伴更是一日不可缺。一旦有谁先逝而去,另一个往往痛不欲生,难以接受这残酷的现实。或终日痛哭流涕;或呆若木鸡,不思茶食。积郁成病,健康每况愈下,不少老人就是在老伴逝去不久相继而去。所以,在丧偶的前阶段,老人自身的心理调适很重要。老人要培养自我安慰心理,避免自责心理,要寻求新的、积极的生活方式,投身于家务或社区活动中,寻求精神的寄托。总之,老年人丧偶非同一般,只有自身妥善调适和亲属足够重视,才能安然度过这一时期。
这下子女都清楚了如何走出失去老伴痛苦这个问题了吧,老伴老伴,老来是伴,因此很多老人都不能承受老年丧偶之痛,因此抑郁成疾,造成的身体伤害非同一般,子女们一定要格外注意,适当的开导老人,让老人尽快走出丧偶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