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每天坚持适量运动
每天必须坚持体育锻炼一个小时左右,结伴散步,简单易行,效果不错。运动还可以提高心理健康,调整积极的情绪,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
1.2、多出门走走看看
老年人平时呆在家里孤单寂寞,通过旅游可以接触外面的世界,心胸和眼界更加开阔;走出了狭窄单调的生活,增加了情趣,对身心的健康自然有好处,也可以激发老年人旺盛的精力。
1.3、应正确对待现实
老年人都喜欢怀旧,总拿过去的幸福生活与现在的衰老做比较,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难免令人产生伤感情绪。此时,应要面对现实生活,要明白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坦然接受失去亲人的事实。
1.4、充实自己的生活
为了克服孤独感,老人可多培养体育锻炼、书画、养花等兴趣爱好,充实自己的生活,使自己在精神上有所寄托。
1.5、退休后学会转换角色
到老年,离休、退休了,不管从前官位多高,钱有多少,都应该忘记自己曾经的辉煌与荣耀,尽快实现角色的转换。在家里当慈祥的长者,多干事,少说话,用爱心温暖家人,尽享天伦之乐。
1.6、培养兴趣爱好
读书、写作、书法、绘画、摄影、弹琴、唱歌、舞蹈、拳术、棋艺、养花、种菜、垂钓、手工制作、饲养宠物……每一样都有学不完的知识技能,都能为你打开一扇窗,让你看到绚丽多彩的世界。
1.7、尝试“老幼结对”
老人可以向孩子讲授生活常识和传统故事,并同孩子一起下棋、一起做手工等,使自己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从而摆脱孤独的阴影。
孤僻常表现为独往独来、离群索居,对他人怀有厌烦、戒备和鄙视的心理;凡事与己无关、漠不关心,一副自我禁锢的样子;如果与人交往,也会缺少热情和活力,显得漫不经心、敷衍了事。有时看上去似乎也较活跃,但常给人一种做作的感觉,仿佛有点神经质,因而人都不愿主动与之交往,不得不与之相处时,也会有如坐针毡之感。
失眠或睡眠过多;食欲不振或体重减轻;性欲明显减退;精力明显减退,无原因的持续疲乏感;动作明显缓慢,焦虑不安,易发脾气,对日常生活丧失兴趣无愉快感;
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严重感到自己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8、思维迟缓或自觉思维能力明显下降;反复出现自杀观念或行为。
3.1、生理因素
老年人是一个身体各个器官不断走向衰弱和减退的时期。老年人体质衰退,身体疾病也随之出现,这是自然规律不可抗拒。体力减退后,活动范围也随之缩小,与外界的交往减少,与人交往减少,孤独感随之而来。老年期病理或生理的变化,如脑动脉硬化,体内某些激素平衡失调等,这些生理变化引起了老人的心理变化。使有些老年人的性格变得孤独、怪癖。
3.2、自身因素
老年人自身的性格因素也是老年人孤独心理产生的一大原因。比如性格孤僻,这部分老人是不愿主动与人说话的,他们既不愿表达自己又不愿与太多的人接触,最终导致一个人孤单度日。
家庭及亲属每天与老人交谈,了解其饮食习惯以及爱好等;消除老人的紧张顾虑,让老人体会到家庭的温暖。
尊敬老人、关系老人。老同志是社会的宝贵财富,每个人都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社会实践经验,人们尊敬他们;同时他们也需要人们的关心。
应对他们的生活提供一流的服务,给予必要照顾。做到有求必应,能办到的事情要热心尽力地按照他们的要求去办,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便于他们安心生活。
开展娱乐活动,增添换了氛围。可以组织一些老人在一起进行思想交流,适当地下棋、打扑克、听音乐或打太极等。这样可以使他们心情舒畅、愉快。
1、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老年人摆脱孤独的最佳方法是创造良好的生活情境:子女离家建立新的生活空间后,老人还应该继续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尽量增强两代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给他们适当的帮助同时,老人也可以在子女家轮流居住,以免独守空房。
2、找到自己的兴趣
老年人应尽量扩大自己的兴趣范围,从看书、习字、画画、练琴、打拳、击剑、种花饲养动物等活动中获得乐趣。即使从事这些活动时可能只有一个人,但是,一旦全身心j投入,孤独感也就悄然消失了。
3、学会情感转移
孩子离巢,老年夫妇应该及时地将情感转向老伴,以此去填补凶子女离巢而留下来的“真空”。如果是丧偶老人,可以在适当的情况下考虑冉媚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寄托,以此来摆脱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