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随时信息获取
咨询热线:
133-4395-1568
上期完美收官
面授现场 期待精彩下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文库 >> 美容美体 >> 护肤技巧 >> 列表
搜索 收藏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
从脾胃论治脂溢性皮炎
2022-03-16阅读:7571 中医杂志 收藏
一、辨病机 圆机活法
二、健脾土 运化水湿
三、调脾胃 燮理升降
四、补后天 滋养肝肾
五、调情志 形神兼治
六、验案举例

由于生活工作压力大、经常熬夜、饮食辛辣油腻等原因,皮肤油腻、红斑、脱屑以及脱发成为了许多人的烦恼,而脂溢性皮炎是引起上述症状的原因之一。
脂溢性皮炎是一种慢性丘疹鳞屑性、浅表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头面、胸背部等皮脂分泌旺盛处,临床以皮肤油腻、暗红斑,表面覆有油腻鳞屑,可出现渗出、结痂和糜烂等湿疹样表现为主。

陈达灿教授是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和禤国维先生的学术继承人。他认为脂溢性皮炎虽表现于体表,却与五脏六腑,尤其是脾胃二脏有着密切的关系,故提出脾胃升降失常、湿热蕴结肌肤是本病的关键病机,临证以“调节脾胃升降,恢复脾胃运化”论治。

辨病机 圆机活法

脂溢性皮炎归属于中医学“面油风”“白屑风”等范畴,历代医家多从肺经风热、肠胃湿热、血热风燥或血虚风燥等立论,如《外台秘要》记载:“头风白屑……此本于肺热也”,认为本病发病多与肺热受风有关;《外科真诠》云:“面油风生于面上……阳明胃经湿热,受风而成”;《医宗金鉴》则认为白屑风多为“郁久燥血”而成。

通过参考古代医家观点,并结合岭南地区“土地卑湿,气候不同,夏则炎热郁蒸,冬则温暖无雪,风湿之气易伤人”的气候环境,可看出脾胃在脂溢性皮炎发病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临证应注重调节脾胃升降、恢复脾胃运化的思路。治疗上需重视健脾、理脾和护脾,遣方用药多为白术、茯苓、山药、炒黄连、炒栀子等清和之品,而少用大补猛泻,做到补益而不碍胃,攻泻而不伤脾。同时还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兼顾清心火、散肝火、宣肺热、补肝肾、清肠化湿等。

健脾土 运化水湿

《临证指南医案》云:“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脾胃属土,有生化万物之功,脾胃功能正常,才能运化水谷精微至全身,濡养五脏六腑及形体官窍。《脾胃论·脾胃盛衰论》提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若素体脾胃虚弱,加之饮食不节、嗜食辛辣厚味等损伤脾胃,脾运失司,津液滞留不行,则易聚而生湿,湿邪郁久化热,上熏头面肌肤而致病,患者常表现为头面部片状红斑、糜烂渗出或油腻性痂皮等症状。此外,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湿邪蕴结日久,则脾阳愈虚,水谷精微不布,气血无以濡养肌肤,日久可见皮脂溢出部位皮肤干燥粗糙,淡红斑片、糠秕样白色鳞屑及瘙痒等表现,其病机关键在于脾虚湿蕴。


治疗本病应始终不离培土祛湿之法,临证需权衡湿邪与脾虚之轻重,适时调整健脾与祛湿之比例,中病即止,不过用苦寒攻伐,以免损伤脾阳,变生他症。急性期以健脾除湿、清热止痒为治疗大法,遣方常以二陈汤为基础方,健脾化湿理气。对于湿热之象明显者,可用炒黄连、炒栀子、炒薏苡仁等炒制类药物,由于脂溢性皮炎患者常有脾胃虚弱,此类药经炒制后能够清热利湿而不伤脾胃。若糜烂渗出严重者,则加茵陈、布渣叶等岭南特色药物清热健脾利湿,其中布渣叶有祛脂作用,常用于脂溢性脱发、痤疮伴见头油、面油多等症状者;兼大肠湿热,大便黏滞不爽者,常加炒槐花、马齿苋清下焦湿热。尤其炒槐花既清大肠湿热,又能凉血祛风止痒,正如《本草发挥》所载:“槐花,味苦平,纯阴。凉大肠热,去皮肤风”。后期湿热已去,当培土固本,常以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益气健脾,兼顾祛风止痒;脾虚兼有心火者,常用自拟经验方培土清心方(太子参、山药、薏苡仁、连翘、灯心草、淡竹叶、钩藤、牡蛎、甘草等)以健脾清心。

调脾胃 燮理升降

《医学求是》云:“诸脏腑之气机,五行之升降,升则赖脾气之左旋,降则赖胃土之右转也。故中气旺则脾升胃降,四象得以轮旋。”脾胃气机升降有度、清升浊降,有利于维持机体阴阳平衡、上下交通的正常生理状态。若六淫外邪、七情内伤、饮食不节等伤及脾胃,则中焦枢纽升降失调,纳化失司,气机运行失常,当升不升,当降不降,郁于中焦,致上下隔绝,阴阳不得相交。故临床常呈现上焦火热上炎,而中下焦虚寒内盛的寒热错杂之象,尤其是岭南地区常年湿热的气候使得阳气生发太过,更易致体内阴阳偏颇。患者在上可见面部、头皮或胸背部潮红、油腻性鳞屑黏附,灼热瘙痒等皮肤疾病,或兼心烦失眠、口舌生疮、焦虑易怒、痰黏难咯等症状;在下则多为腹胀纳呆、怕冷、易便溏、舌淡苔白腻或黄白相间等。


治疗此类患者,宜法叶桂“上下交损,当治其中”之思想,健脾助运治其本,清上温下治其标,遣方多以半夏泻心汤加减,以半夏、干姜配伍黄芩、黄连平调寒热,燮理阴阳。方中常以太子参代党参,太子参性平、味甘、微苦,兼具补气、养阴生津之功,而其补气之药力虽较人参、党参弱,但补而不燥。


若兼心火旺盛而心烦失眠者,加炒栀子、珍珠母敛降心火;


兼肺胃热盛而合并脂溢性痤疮者,合用泻白散以清泻肺中伏火,同时加枇杷叶(《本草经疏》谓其“性凉,善下气,气下则火不上升,而胃自安”)合桑叶相须为用,有疏风清热祛脂之功;


兼肝郁气滞,咽喉异物感、痰黏难咯者,常加厚朴、紫苏叶宣畅气机,疏利三焦;


肝郁化热者,加柴胡、黄芩以疏利少阳气机。

补后天 滋养肝肾

中医学认为,皮脂为精血所化,由肝肾所藏,而国医大师禤国维亦提出“皮肤顽疾,久必及肾”的思想。故认为脂溢性皮炎后期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是由于肾阴不足,相火妄动,上冲头面而成。由于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学习工作压力大,忧思过度,饮食作息规律紊乱,加之岭南地区常年湿热氤氲,人处其中,久之易致脾虚湿困,阴精暗耗,使得阳气过亢而不敛,出现皮脂分泌过多、口舌生疮、心烦失眠多梦、腰膝酸困、月经不调、纳差腹胀、身体困重、大便黏滞等阴虚夹湿之象。


治疗此类患者,多从培土补肾泻浊、调和阴阳入手,使阴液得复而虚火收敛。临证遣方常以二至丸为基本方,方中女贞子、墨旱莲均入肝肾二经,善滋肝肾之阴,固本培元,合并脂溢性脱发者,则加制首乌、黄精益精养血,黄芪益气固发。现代研究亦表明女贞子中既有雄激素样物质,也有雌激素样物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然《本草经疏》曰:“女贞子,禀天地至阴之气……虽曰补益,偏于阴寒也,脾胃虚家,往往腹痛作泻”,且补益之品常过于滋腻,有阻碍脾胃运化、影响药物吸收之弊。故在应用二至丸的同时,常配伍山药、白术、陈皮之类,既能顾护脾胃,又可补而不滞。阴虚有热,兼有便秘者,常用白术-生地黄药对。脂溢性皮炎的发生发展与脾胃虚弱密切相关,而大便的正常传导变化则离不开肾阴的濡润和脾胃中气的推动,故予白术、生地黄相配以补脾益肾、增水行舟。后期湿邪顽固,脾肾两虚,瘀结较重,出现皮损色暗、鳞屑肥厚者,又当合自拟经验方三术汤,以白术、苍术相合,标本兼治,燥湿健脾除顽湿,同时合莪术以活血通络散结。

调情志 形神兼治

《素问·宝命全形论篇》云:“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素问·热论篇》亦云:“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临床处方用药时亦应重视心理、饮食等因素对患者治疗及预后的影响。因此,治疗脂溢性皮炎过程中除了辨证论治外,还需特别注意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如饮食方面应以清淡为宜,忌辛辣、甜腻、鱼腥发物等,以防助长脾胃湿热;同时嘱咐患者保持心情舒畅,合理作息,不熬夜,养成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的良好生活习惯。如此诸法并施,方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验案举隅

患者,女,40岁,2019年1月22日初诊。

主诉:面部及头皮反复起红斑、干燥、脱屑伴瘙痒10年余。

患者诉10年来面部及头皮反复起红斑,上覆白色细碎鳞屑,瘙痒明显,四肢皮肤干燥、色素沉着,诊断为“脂溢性皮炎”,予外用药膏治疗(具体不详)可短暂缓解,但很快复发。平素畏寒,月经量少,有血块。刻诊症见:额部、双颊及头皮可见片状红斑、干燥脱屑,局部散在丘疹,鼻周及眉弓处无皮疹,遇热或进食辛辣后皮疹明显加重,瘙痒剧烈,自觉面部及头皮易出油、灼热感,纳可。平素嗜食辛辣、烧烤类食物,大便次数多,每日三四次,较黏滞,作息不规律,入睡困难且眠浅易醒,每晚仅能睡4 h左右,晨起自觉头晕疲乏。舌淡,边有齿痕,苔黄腻,脉弦细。

西医诊断:脂溢性皮炎

中医诊断:面油风

中医辨证:阴虚湿困

治以滋阴清热,健脾利湿

方以二至丸加减

处方:墨旱莲15 g,盐女贞子15 g,白术15 g,苍术10 g,陈皮10 g,茯苓15 g,桑叶10 g,布渣叶15 g,蒲公英15 g,丹参15 g,白鲜皮15 g,甘草5 g。7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口服。

配合茶菊脂溢性洗液(主要成分:茶籽、薄荷、菊花,广东省中医院院内制剂,批号20080109),与普通洗发液1∶1混合,外用洗头,每周2或3次;另加用消炎止痒霜(主要成分:丹皮酚、甘草次酸,广东省中医院院内制剂,批号210314),每日2次,外搽患处。

嘱患者清淡饮食,合理作息,保持心情舒畅。

2019年1月29日二诊:面部红斑、丘疹及灼热感有所减轻,头皮瘙痒较前缓解,仍有干燥脱屑,口干,晨起头晕疲乏较前好转,夜间仍眠浅易醒,大便每日2次,仍有黏滞感,舌脉同前。处方以初诊方加黄芩10 g,继服14剂。余治疗药物和方法同前。


2019年2月12日三诊:面部红斑部分消退,自觉灼热感不明显,头皮脱屑减少,头面部油腻明显改善,瘙痒减轻,大便已成形,每日1次。仍觉夜间口干,自诉近期调整作息后每晚可睡7 h,但仍感入睡困难。舌淡,边有齿痕,苔薄黄,脉细数。处方:墨旱莲15 g,盐女贞子15 g,茯苓15 g,桑叶10 g,蒲公英15 g,丹参15 g,白鲜皮15 g,黄芩10 g,青蒿10 g,茵陈15 g,生地黄15 g,山药30 g,珍珠母30 g(先煎),甘草5 g,14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余治疗药物和方法同前。

2019年2月26日四诊:面部红斑基本消退,无新发皮疹,无灼热,局部皮肤留有色素沉着,自觉面部稍有油腻,头皮瘙痒及脱屑情况已不明显,纳眠可,药后大便稍稀,舌暗红,苔薄黄,脉弦细。处方以三诊方去生地黄、珍珠母,加陈皮10 g,续服14剂以巩固疗效,停用消炎止痒霜和茶菊脂溢性洗液,同时叮嘱患者继续注意日常调护。

患者共服用中药2个月余,病情已基本稳定。

随访半年,未见皮疹复发。

按语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本例患者为中年女性,六七之年,三阳脉衰,肾精日渐不足,此为阴虚之体,作息时间不规律,更加暗耗阴精,加之患者平素喜食辛辣,脾胃运化失常,湿热内生,熏蒸头面肌肤发为本病。患者头面部红斑、丘疹、鳞屑,舌淡边有齿痕,苔黄腻,脉弦细,考虑为阴虚兼脾虚湿郁化热之象,虚火上扰,故眠差多梦。治以滋阴清热,健脾利湿,以二至丸为基本方,方中墨旱莲、女贞子补肝肾,益阴血;白术、苍术、茯苓、陈皮健脾理气以化湿;蒲公英、白鲜皮、桑叶清热祛风止痒;丹参、布渣叶清热凉血活血;生甘草解毒清热并能调和诸药。诸药合用,滋肾阴、健脾胃、祛湿毒、凉血热,正切中病机,达到标本兼治之目的。二诊患者诸症稍减,效不更方,仅加黄芩以清中上二焦之热。三诊患者大便成形,红斑、脱屑渐退,湿热邪毒渐消,患者夜间口干、苔薄黄,脉细数等阴虚之象逐渐显露,故在上一方基础上去苍术、茯苓等利湿祛邪之品,加青蒿、茵陈、生地黄以滋阴清热治其本,同时加珍珠母镇心安神,山药顾护脾胃以防寒凉伤脾。四诊时脾土得健,湿邪已祛,病情已基本稳定,考虑患者睡眠好转,故去珍珠母,药后大便稍稀,故去生地黄,加入陈皮理气健脾。纵观整个治疗过程,前期以疏风清热、健脾祛湿为主,兼顾养阴补肾,后期湿热已除,则专滋阴填精,健脾固本,故获良效。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
康源热线:400-609-6111(400免费电话)
客服咨询:15603951551(产品咨询)、13343951568(培训咨询)
微        信:kymyjqw(公众号)、13343951568(个人号)
线上课堂:下载“千聊”app,搜索“康源.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康源晶月&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1975号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