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随时信息获取
咨询热线:
133-4395-1568
上期完美收官
面授现场 期待精彩下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文库 >> 中医养生 >> 中医疗法 >> 列表
搜索 收藏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
你不知道艾灸的作用和功效有多好
2022-08-11阅读:10479 学员编辑 收藏
一、活跃细胞运动
二、促进血液循环
三、对血液成分的影响
四、调节激素的分泌
五、调节神经功能
六、消除肌肉疲劳
七、调整内脏功能

艾灸的价值在于所谓的转调调理,即把艾草直接放在皮肤上燃烧,使皮肤轻微烧伤,从而使人体产生特殊异种蛋白体组织霉素( Histotoxin),它的化学刺激作用于人体各组织,调整或者恢复人体的各种机能。

为了解开“艾灸为何会有效果”的疑问,很多医学家和临床家们已进行了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但至今尚没有确切的结论。根据目前的临床研究结果,艾艾贴评测网可把艾灸的效能概括整理如下:

第一,用艾灸弄出烧伤伤疤,产生生理反应。虽说是烧伤伤疤,但根据其强度量、时间等的不同,会有多种效果,且判定其效果也是非常难的问题。而且人体有过敏带(意大利的头带氏发现),目前研究已经确定,刺激过敏带会带来更大的效果内脏活动也会变得顺畅,激素也会有所变化。

第二,艾灸可给予皮肤轻微的烧伤,从而使细胞分泌出的特殊蛋白体被血液所吸收而循环于全身,更加强烈地作用于有病的部位,加快各种疾病的恢复。

第三,艾灸利用从艾草制取出的纤维给予皮肤轻微的烧伤。胃溃疡、心脏病、高血压、神经痛等疾病,多因疲劳和压力引发,这是阴阳平衡被破坏所致。根据最近的研究结果发现,艾灸对于这种因疲劳和压力所致的疾病非常有效。

以上概括了艾灸的效能,下面艾艾贴评测网把艾灸的功效分十二个方面具体说明。

一、活跃细胞运动

组成人体最小的单位是细胞。细胞虽小,但各自都具有生命、会运动。组成我们身体各部分的皮肤、肌肉、骨骼、神经、血管等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人体疲劳或者有了疾病时,这些细胞的活动就会变得迟钝。例如,外伤、脑出血、胃溃疡、癌等疾病说明细胞发生了变化,即细胞被破坏或者发生了变形。

对我们的身体进行艾灸,施艾灸部位的组织细胞会被破坏,但停止艾灸后会恢复原状。而且施艾灸部位的烧伤处产生的蛋白体会被人体吸收以活跃生理活动,不仅能够预防疾病,对于治疗疾病也很有帮助。

二、促进血液循环

血液以心脏为中心而循环全身,将通过肺吸进来的氧气和胃肠吸收的营养输送到全身各组织,提供身体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把不需要的物质和二氧化碳运送到排泄器官。所以,如果血液循环不顺畅,身体的某些部位就会产生故障,艾灸对这样的血液循环有确切的影响。艾灸的部位会充血,血液会聚集。对于某些血液过多的部位,可以把艾灸的部位定在远处,诱导血液循环。

对于心脏的跳动,艾灸也有促进作用。艾灸可提高心肌(构成心脏的肌肉)的收缩力,使血液更加有力地泵出心脏,还能起到扩张末梢毛细血管、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从而可以缓解由于血液循环不好而致的手脚冰凉、不能安然入睡、头部发蒙、心情不好、脑缺血而致的头昏眼花、长时间站立工作而致的下肢浮肿等不适。根据症状选择适当的部位进行艾灸,血液循环则会变得顺畅,可加快症状的消失。

此外,艾灸还能促进淋巴的流动。颈部、腋下、腹股沟处的淋巴结能防御身体的有害物质并有解毒作用,在此部位进行艾灸,有毒物质能够更好地到达淋巴结,可加快排毒。

艾艾贴评测网为您导读,如上所述,艾灸可加强心脏的动力,改善血液与淋巴流动,调节全身循环,因此对于循环障碍所致的各种疾病有良好的疗效。

三、对血液成分的影响

血液是流动在血管里的液体,但显微镜观察发现,称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血球会浮在称为血浆的液体上面。血浆里含有各种营养素、激素、免疫物质。

艾灸对血液成分的影响的相关实验研究是艾灸研究中最多的。现从家兔、豚鼠或者人体艾灸前后血液成分变化的研究中,整理出以下内容。

1.增加红细胞

研究发现,连续做几个月的艾灸后,红细胞明显增多。红细胞是红色的圆形细胞,其中含有搬运氧和二氧化碳的血红蛋白(血液中带有红色的物质)。成年男性的红细胞数量是500万个左右,成年女性为400万个左右。

红细胞的增加,说明其搬运氧到各组织的能力有所增加。搬运的氧越多,其组织的活动能力越强,越能增进健康,抵御疾病的能力也会增强。由于艾灸可以增加红细胞数量,所以对于贫血或者血少的人来说,艾灸是很好的调理。

2.增加白细胞

白细胞与红细胞一样,都是血液中的一种细胞,其模样和性质具有多样性。多项实验证明,艾灸能增加白细胞数量。

白细胞具有吞噬作用,其与侵入我们身体的细菌抗争并将它们杀死。尤其是身体发生炎症的部位,首先聚集的就是白细胞,此时白细胞的总数会增加。

因为艾灸具有增加白细胞的作用,所以对炎症的治疗有帮助。艾灸对脓疮有疗效,对扁桃体炎、结膜炎、其他轻微炎症也有治疗效果。

原田博士以家兔为实验对象,观察了艾灸前后白细胞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艾灸15分钟后白细胞数量有所增加,艾灸1~2小时后白细胞数增到了平时的2倍,艾灸4小时后白细胞数反而减少,艾灸8~12小时后白细胞数再次增加,到达平时的25倍,白细胞的这种增加现象持续了4~5日。对人体的试验也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结果。

3.止血作用

血液遇到空气就会变硬,这种现象叫凝血。从艾灸能加快血液凝固速度的实验来看,说明艾灸有止血作用。

4.免疫作用

所谓免疫是指人类预防患某种疾病的生理功能。人类出生之前,可从母体接收有免疫物质的血液,但还是不够,所以需要后天接受预防接种。现在发现,艾灸可增加免疫性物质的数量,从而对预防疾病和增强抵抗力也有作用。

5.防治血液酸性化

血液若不是中性或者弱碱性,便不能正常发挥功能。如果血液酸性化,会危及大脑,神经系统和骨组织均会受到恶劣的影响,甚至危及生命。血液酸性化一般倾向于肉食者,艾灸对这种血液酸性化具有防治作用,进而有助于改善体质。

四、调节激素的分泌

艾艾贴评测网为您导读,激素产生于内分泌器官,是调节身体功能的重要分泌物。位于大脑下部的垂体分泌的激素,不但与人体生长有关,且促进分泌乳汁、调节血压、调节小便、收缩子宫。甲状腺分泌促进新陈代谢的激素,甲状旁腺上皮小体分泌促进钙代谢的激素,胰腺的胰岛分泌调节糖代谢的激素,肾上腺分泌参与水分、盐分、糖代谢而增强身体抵抗力的激素,睾丸和卵巢各自分泌男性和女性特有的激素。

激素的分泌量正常对身体没有影响,能够正常发挥功能,但分泌量一旦增多或者减少,就会发生很多疾病。近年来发病率越来越高的糖尿病就是因为胰腺的胰岛分泌的胰岛素减少所致。对于这种激素的分泌,艾灸可起到什么作用呢?动物实验证明,其影响非常显著。

艾灸对肾上腺激素分泌的影响尤其显著。在兔子或豚鼠的肾上腺附近施艾灸,结果发现其抵抗力有所增强。有些医学家对人体进行施艾灸,观察到尿中的肾上腺素量有所增加。临床专家还发现,对糖尿病患者的腰部进行施艾灸,有显著的疗效。

艾灸对激素分泌有调节作用,故对促进健康和增强抵抗力有效。

五、调节神经功能

上述的激素分泌与神经有密切的联系,而神经在另一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神经具有的反射作用,令人体发生与意识无关的运动,收缩或扩张血管,调节内脏功能。例如,人被烫到了会瞬间把手拿开,受到强光的刺激瞳孔会缩小,到了暗处瞳孔会散大,这些都是反射作用的体现。

神经还会牵动肌肉进行身体运动,而艾灸对神经系统也能带来很大的影响。

身体最外侧皮肤下面的肌肉有很多对神经作用敏感的部位,这样的部位叫反射带或者反射点,找到这种反射点进行艾灸,能够更好地调节内脏、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尤其是自律神经系统。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功能失去平衡的情况,称为自律神经失调症,艾灸对此症有疗效。

常听说胃或肠道发生疾病时,艾灸背部、腰部或手脚后病情会有好转,这是因为通过神经在背部、腰部或手脚出现了反应点,艾艾灸这些反应点可将内脏的功能恢复到原状态。

现代医学把这种反射恢复解释为皮肤、肌肉、脊椎、内脏相结合的神经连接,而针灸学称其为“经络”。例如,艾灸对神经痛、神经麻痹也有疗效,故神经痛时选好经穴施艾灸效果良好,因神经麻痹而致运动困难的时候,施艾灸也能见到很好的疗效。

六、消除肌肉疲劳

艾艾贴评测网为您导读,肌肉如果没有了营养和氧气的供给,就不能顺畅地运动,随之出现工作效率低下,这正是因为肌肉疲劳了。为了防止肌肉疲劳,首先要注意休息,而为了更好地促进血液循环,去除肌肉内的疲劳物质是非常必要的。

正如前面所说,艾灸具有让血液循环旺盛的作用,所以艾灸不但可以预防肌肉疲劳,对于消除疲劳效果也很显著。疲劳物质是乳酸分解的糖原质,实验证明,艾灸对产生这种疲劳物质的乳酸有吸收作用。

以前人们出远门前会艾灸足三里穴,由此看来古人也知道条的抗疲劳效果,这种习惯与现代理论也是吻合的。艾灸不仅对消除肌肉疲劳有效,还能缓解肌肉紧张和消除肌肉疼痛。

七、调整内脏功能

如前面所说,内脏功能低下时通过神经会出现反应,如内脏有炎症、溃疡或者痉挛时,背、腰或手脚的肌肉会出现紧张,甚至出现牙痛的反应。此时施艾灸,根据转调作用可产生恢复之力。此外,艾灸对支气管哮喘、慢性胃炎、神经性胃痛、便秘、泄泻、食欲不振、慢性肝炎、生殖器疾病等也有疗效。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
康源热线:400-609-6111(400免费电话)
客服咨询:15603951551(产品咨询)、13343951568(培训咨询)
微        信:kymyjqw(公众号)、13343951568(个人号)
线上课堂:下载“千聊”app,搜索“康源.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康源晶月&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1975号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