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
头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本节所论述的头痛,是指外感或内伤杂病以头痛为主症者,传统多分型辨治。笔者以为,下述几方治疗头痛,既有高效性,又有较强的普适性。下面小编为大家具体介绍。
引子
(1)吴茱萸汤大辛大热,主要适用于非热证型头痛。若伴明显热证表现,则当忌用。
(2)偏头痛方组方驳杂,普适性较强。凡头痛者概可选用,或径用原方,或随证加减。
(3)川芎茶调散集聚风药,普适性较强,随证加减可用治各型头痛。
(4)祛风散热方疏风清热作用较强,主要适用于兼有热象的热性头痛者。
一、吴茱萸汤(《伤寒论》)
【赵文举医案】程某,女,42 岁。初诊:1979年12月31日。患者头顶剧痛,伴有呕吐,已有 15 天。发作时全身畏寒,手脚发凉,胸胁痞满,干呕,吐涎沫或清水,不能进食饮水,脉沉细。
诊断:厥阴头痛(神经性头痛)。
处方:吴茱萸9g,人参9g,干姜6g,大枣4枚,当归 9g,川芎9g,肉桂3g,半夏9g,藁本3g,2剂。水煎3服。上方连服2剂,头痛消失,半年后随访,未复发。
体会:笔者加肉桂助吴茱萸温肾暖肝;归芎助姜枣补营卫;半夏降逆祛浊;藁本引药至颠顶;全蝎、蜈蚣虫蚁搜剔瘀浊,平肝息风止痉。[赵文举 . 吴茱萸汤加味治疗厥阴头痛 .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6):33]
余国俊:我用吴茱萸汤原方治顽固性头痛,已经30余年,治验多多,都是用原方, 4味药不加不减:吴茱萸、生姜各15g,党参、大枣各30g。近10年来剂量稍有调整,吴茱萸加到20g,生姜加到30g,党参、大枣各减到20g。
问:吴茱萸汤可以治疗哪些头痛?
吴奇教授答:偏头痛,如神经性头痛、血管性头痛等。
余国俊答:只要不是真热,一切头痛都可用,都能治愈,但脑瘤除外。[余国俊 . 余国俊中医师承讲记 .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
【笔者解读】余氏言:“只要不是真热,一切头痛都可用,都能治愈。”为验证其说,笔者遇几例头痛,均无“干呕,吐涎沫”,也不是颠顶头痛,也无虚寒及浊阴上逆之象,都没有明显热证表现,只是头痛较剧,头发都摸不得,一摸更痛,严重影响睡眠,部位或偏左,或偏右,笔者既不过于辨证,也不遵“方证对应”,而径用吴茱萸汤原方:吴茱萸15 ~ 18g,生姜30g,党参 20g,大枣20g。结果都是一二剂即获显效,续服二三剂即愈。余氏之说确为临床所得。笔者多次服过吴茱萸剂,气味雄烈,味劣难喝,若配味甘之党参、大枣,可略减其劣味。
二、散偏汤(《辨证录》)
【江苏新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中医科医案】散偏汤组成:川芎30g,白芷2g,白芍15g,白芥子9g,香附6g,柴胡、郁李仁、甘草各3g。一日1剂,水煎2次,温服。
如一青年女工,左侧偏头痛近半年,发作频繁,每发10 多天,各种疗法未见效果,来门诊时抱头呼痛,情绪很差,但用“散偏汤”仅2剂,即头痛若失。2个月后,由于情绪激动,偏头痛又作,再服“散偏汤”,头痛即止,迄今未再发。
讨论与体会:一女患者,患左侧偏头痛已4个月,服“散偏汤”用川芎 15g,痛虽减而不止;后将川芎加至 30g,偏头痛迅即消失。说明“散偏汤”一方的构成是通过临床实践,有其独到之处,应用时似以原方所载之量为宜。[江苏新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中医科 . 验方“散偏汤”治疗偏头痛 . 新医药学杂志,1976(4):29]
何绍奇:张某,男,20 余岁,工人。患偏头痛数年,二三个月辄一发,发则疼痛难忍,必以头频频用力触墙,始可稍缓。数年间遍尝中西药不效。刻下正值发作,患者不断以拳击其头,坐立不安,呻吟不已,汗下涔涔,脉沉伏,舌质正常,苔薄白,余无异常。乃用《辨证录》之散偏汤出入。川芎 15g,柴胡 10g,赤芍 12g,香附 6g,白芥子 6g,郁李仁 10g,荆芥、防风各 10g,白芷 6g,甘草 3g。3帖,一日1帖。原方川芎用一两(30g),嫌其过重,故减其半。数日后邂逅于途,彼欣喜见告云:“当天服一煎后,其痛更剧,几不欲生,一气之下,乃将三帖药合为一罐煎之,连服2次,不意其痛若失,目前已无任何不适。”
川芎一帖用至45g之多,得效又如此之捷,实阅历所未及者。我之用大剂量川芎治偏头痛,即自此案始。[何绍奇 . 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笔者解读】偏头痛方虽组方驳杂,但只要重用川芎(30 ~ 50g),即使径用原方,也多有高效。笔者用此方,多不加减,除川芎外,其他药用常量,也每有佳效。偏头痛方亦可适当加味,如王幸福医师说:“临床无论治疗血管性头痛,还是神经性头痛,都要注意灵活加减。如气虚,加黄芪;血虚血瘀,加丹参;痛久不愈,加虫类药以搜风解痉,如蜈蚣、全蝎等。”[王幸福 . 杏林薪传:一位中医师的不传之秘 .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可资借鉴。
三、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马会朴医案】患者,女,40 岁。1998年5月12日初诊。发作性头部疼痛半年,尤以右颞部为甚,疼痛呈跳动性胀痛,情绪不佳时症状加重,伴胸闷、易怒、心烦等症状。查体:神经系 统检查(-),舌质偏红,舌苔薄白少津,脉细弦。
证属肝经风热,上扰清窍。治宜清风、平肝、散热。予以川芎茶调散原方加玄参12g,钩藤20g(后下),连服 5剂。5月16日二诊:头痛明显减轻,其余诸症亦减;继服5剂,诸症消失。为巩固疗效,上方去荆芥、防风、细辛;加僵蚕 6g,当归 6g。服用 5 剂而告愈,至今病情未复发。[马会朴 . 川芎茶调散加味治疗头痛 55 例 .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10(13):1234]
【赵洁萍】川芎茶调散基本方:川芎20g,白芷、羌活各12g,细辛3g,薄荷15g,荆芥、防风、甘草各6g,清茶9g,蜈蚣2条。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痰浊上扰,加半夏、陈皮、白术、天麻、茯苓;瘀阻脑络,加桃仁、红花、当归、赤芍;气血亏虚,加熟地黄、当归、白芍、黄芪、党参;肝肾阴虚,加熟地黄、山茱萸、杜仲、枸杞子、黄柏。10天为1个疗程,连服2个疗程,停药观察2个月。治疗结果:川芎茶调散加味治疗内伤头痛能取得较好疗效。实证(痰浊上扰型与瘀阻脑络型)与虚证(气血亏虚型和肝肾阴虚型)比较,实证总有效率为 94.74%,虚证总有效率为82.76%,经统计学处理(P > 0.05),差异无显著意义。
讨论:本组患者病程较长,久病入络,故加蜈蚣通络止痛。本方毕竟温燥升散,故气虚多汗、肝阳上亢、阴虚火旺甚者应慎重使用。[赵洁萍 . 川芎茶调散加味治疗内伤头痛 86例 . 河南中医药学刊,2000,15(5):52]
【笔者解读】川芎茶调散(除甘草)悉由风药组成,为外感头痛效方。笔者恒加菊花、僵蚕,而不用清茶,再随证加味以治外感头痛。只要不是很顽固的头痛,大多两三剂即有明显效果,续服数剂可愈。还常用此方治内伤头痛,效果亦好。曾广访同道,他们都说曾用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过内伤头痛,且效果不错,说明川芎茶调散加减也可以用于内伤头痛,第2个报道亦为其例。
总之,内伤头痛无论虚实,均存在风邪为祟,表浅气血不通。川芎茶调散可通过祛除风邪、疏通表浅气血以治之,若加减得宜,亦能获佳效。
四、祛风散热方(《止园医话》)
【岳美中医案】小女沛芬,每一感冒,即出现剧烈头痛,面红发热,虽服些止痛或发散性的中西药物,均不过暂时缓解,不能根除,颇为苦恼。偶阅罗止园的《止园医话》,见载其自制一方。连翘9g,菊花9g,霜桑叶9g,黄芩9g,苏薄荷3g,苦丁茶6g,夏枯草12g,藁本3g,白芷3g,荷叶边半张,鲜茅根12g。云:“治偏头痛极灵,屡试屡验也。”
我即录原方投之,果1剂痛减大半,3 剂痊愈,迄今 5 年未犯。因广为传播,据探询各用治正偏头疼,亦获捷效。若寒厥或痰厥之头痛,不可滥投。[中国中医研究院 . 岳美中医案集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龚振祥】本法由净连翘、杭菊、夏枯草、鲜茅根各 12g,霜桑叶、黄芩各10g,苏薄荷、藁本、白芷各3g,苦丁茶6g,荷叶边半张组成,水煎温服,每日1剂。共治疗96例头痛。症均见面红目赤,头两侧或一侧胀痛,口干心烦,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治疗结果93例痊愈,3例显效。服药最短者2 剂,最多15剂,平均9剂。
全方配伍严谨,用药精当,惟瘀血、痰厥、寒厥所致的头痛,则不为本方所适。[龚振祥 . 祛风清热法治疗头痛 . 浙江中医杂志,1988(10):459]
【笔者解读】因风热或热性头痛亦不忌辛温,笔者用上方恒加川芎15g,似有增效作用。龚氏言:“惟瘀血、痰厥、寒厥所致的头痛,则不为本方所适。”可资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