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层次与针感的关系
作者/陈德成
《素问·刺要论》指出:“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深浅不得,反为大贼”,强调针刺的深度必须适当。《内经》进一步也阐述了“三才”和“五体”的针刺层次,“三才”以天、人、地划分3层,“五体”则以皮、脉、肉、筋、骨5种组织结构划分,这是最基本、最具体的层次结构观点。
层次一直是针灸及手法治疗的关键,《素问·刺齐论》也说:“刺骨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脉,刺脉者无伤皮,刺皮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骨”,说明依据不同的病位,可施以不同结构层次的针刺深度。但这些都没有谈到针刺不同层次时,病人的针刺感觉,以及通过病人的针刺感觉,而知道针尖所在的层次和位置。
笔者通过对现代组织解剖学层次的理解和自身的临床实践,发现针刺时,针尖所在的层次不同,病人所产生的针感不同,也可通过病人针感的反应,而得知针尖所在的层次和位置。
一、中医的针刺层次
关于针刺的层次,从《内经》开始就有论述,可以概括为“三才”和“五体”的针刺层次理念。
1.“三才”层次
①《内经》三才:“天、人、地”对应“皮、肉、脉”
所谓“三才”即指“天、人、地”,将人体的软组织分为3个层次,即皮、肉、血脉。针灸“三才”之说起源于《灵枢》。《灵枢·九针论》载:“九针者,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时,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风,九以法野”。
可见天、地、人位列“九法”的前三位,“一者,天也。天者,阳也,五藏之应天者肺。肺者,五藏六府之盖也。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阳也。故为之治针,必以大其头而锐其末,令无得深入而阳气出。”所以针刺得从皮肤开始进针。
“二者,地也。人之所以应土者,肉也。故为之治针,必筩其身而员其末,令无得伤肉分,伤则气得竭。三者,人也。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脉也。故为之治针,必大其身而员其末,令可以按脉勿陷,以致其气,令邪气独出。”
由此看出《黄帝内经》奠定了针灸“三才”的理论基础,针刺从皮肤逐步深入肌肉血脉的步骤叫“三才”,每一步都有深奥的中医内涵,后世的很多针法都是《内经》理论演变而成。
②明代汪机三才:“天、地、人”对应“皮内、肉内、筋骨”
《黄帝内经》之后,后世一家多尊于此,循规蹈矩。明代医家汪机在《针灸问对》中列有《三才法》一篇:“初针刺至皮内,号曰天才;少停进针,刺至肉内,号曰人才;又停进针,刺至筋骨之间,号曰地才。”虽然也是天、地、人三才,但在人体组织结构层次上则分为“皮内、肉内、筋骨”。 (编者按:根据原文内容,此处应是“天、人、地三才对应皮内、肉内、筋骨”)
③程式三才:“天、人、地”对应“皮肤、浅部和深部”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程莘农,在古人三才针法基础上,具体化了针刺的浅深,形成了“程式三才进针法”,取意天、人、地三才,即进针时分皮肤、浅部和深部3个层次操作,先针3.5~6.5mm深,通过皮肤的浅部,为天才;再刺16~20mm深,到达肌肉为人才;三刺10~13mm深,进入筋肉之间为地才,然后稍向外提,使针柄与皮肤之间留有一定间距。
2.“五体”层次
人体的皮、脉、肉、筋、骨合称为五体,五行理论中,五体与五脏有相对应的关系,即《灵枢·五色》:“肝合筋,心合脉,肺合皮,脾合肉,肾合骨也。”皮、脉、肉、筋、骨是人体的结构层次,从外而内、由浅而深依次为皮、脉、肉、筋、骨、髓、腑、脏。皮脉肉筋骨居于外而属表,脏腑居于内而属里,而且皮、脉、肉、筋、骨分属于肺、心、脾、肝、肾五脏。结合现代解剖学,古代的“五体”应该包含更深刻的含义(见表1)。
由此可见,“脉”的分布最广泛,存在于皮、肉、筋、骨之中,提供组织的营养和知觉感受。各组织之间的联系是通过“脉”来完成的,也就像血管和神经分布于全身各处。
二、解剖组织学的针刺层次
1.组织学层次
从组织学角度讲,自皮肤表面到骨骼可以分为4个层次,第一层是皮肤,第二层是疏松结缔组织,第三层是致密结缔组织和肌肉,第四层则为骨膜和骨骼。
2.解剖学层次
从解剖学角度,人体的软组织从皮肤表面到骨也分为四层,第一层为皮肤;第二层是浅筋膜包括脂肪组织;第三层是深筋膜和肌肉,也包括韧带等;第四层为骨膜和骨骼,当然都包含有血管和神经(见图1)。
3.组织学层次与解剖学层次的关系
既然从解剖学和组织学都分为4层,它们的关系应该是第一层主要为皮肤;第二层为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包括浅筋膜、血管、神经和淋巴管等;第三层为致密结缔组织,包括深筋膜(肌外膜肌束膜和神经鞘膜等),以及肌肉、血管、神经和淋巴管等;第四层则为骨膜和骨骼等(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人体的针感层可以分为4层,其针感层次与组织学、解剖学、五体和三才的关系是:
第一层主要由皮肤、血管和神经构成,在五体为皮和脉,在三才为天;
第二层主要为疏松结缔组织,包括浅筋膜、血管、神经和淋巴管,在五体为皮和脉,在三才为人和天;
第三层为致密结缔组织,包括肌肉、深筋膜、血管、神经和淋巴管等,深筋膜包括肌外膜、肌束膜和神经鞘膜,在五体为肉、筋、脉,在三才为人、地;
第四层是骨膜和骨骼,分布有血管和神经,五体为骨和脉,三才为地。
三、针刺层次与针感的关系
1.不同层次的针感
在临床上发现,当针刺入皮肤时,病人多表现为疼痛感,因为皮肤有丰富的末梢神经,一般针刺时要快速穿过皮肤层。
当针刺入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层,刺到浅筋膜时,病人会表现出胀感,并可沿一定方向传导,因为浅筋膜是一个网络系统,感觉是可以传导的。但如果在这层次中,针尖碰到血管,则病人会感觉疼痛,并且出针之后容易出血;如果针尖碰到神经,则病人会感觉麻木,这种感觉也可以沿着神经分布传导。但这个层次的血管和神经分布并不多。
当针刺入穿过疏松结缔组织层,便是致密结缔组织和肌肉层,也就是深筋膜层,包括肌外膜、肌束膜和神经鞘膜等,当针刺到这些组织时,病人通常表现为沉重感,当针刺入肌肉内时,病人则会出现很强的酸楚感,这种感觉一般不传导,只局限在局部,因为肌肉通常跨过关节,并有起止点,感觉很难跨过关节传导。
与上面疏松结缔组织相似,在本层次肌肉之间往往有大量的血管和丰富的神经,针尖一旦碰到血管也会出现疼痛,针尖碰到神经则出现麻木和传导的感觉,当针尖触及到骨膜时,则病人会有剧痛的表情,通常针刺时要避免针尖刺到骨膜和骨(见表3)。
总之,当针刺入皮肤即第一层时,病人的主要感觉是“痛”;当针穿过皮肤到达皮下第二层疏松结缔组织,也就是刺激到浅筋膜时,病人的感觉是“胀”,在这个层次中,如果针尖碰到血管,则病人表现为“痛”,如碰到神经则表现为“麻”;
针再向下是到第三层致密结缔组织,刺激到深筋膜时,通常病人的感觉是“重”,在这一层主要是肌肉,当针体在肌肉中时,病人会感觉到“酸”,同样这一层也有很丰富的血管和神经,当针尖触及到时,病人也会有“痛”和“麻”的感觉;
再向下深刺,针尖会碰到骨膜和骨,病人就会表现出“剧痛”。相对应的是“三才”和“五体”的不同层次。
2.不同针感所在的层次
“痛”感主要是针尖在第一层皮肤层,以及针尖触及血管和骨膜,“胀”感则一般在第二层皮下疏松结缔组织,针尖触及浅筋膜时病人的感觉,并可向一定方向传导。“麻”感时针尖碰到了神经,因为血管和神经各层均有分布,所以“痛”和“麻”各层均可出现,而“酸”感一般是在肌肉层,“重”通常是针尖穿过深筋膜时的感觉(见表4)。
四、得气与疗效的关系
得气就是针感,是针刺后病人产生的感觉效应,一般认为针感和疗效是成正比的,有针感就有疗效,没有针感就没有疗效。正如《金针赋》所说:“气速效速,气迟效迟”。
但临床上不都是如此,比如腕踝针和头皮针,通常没有针感,但也有很好的作用,再如在常规穴位上轻柔浅刺的“糖针”,并无强烈针感,但效果也不错。
所以说,有针感有效,没有针感不一定无效,有时效果也不错。我们要知道针刺在不同层次上,病人的感觉,也要了解针刺过程中病人的不同针感,针尖所在的层次和位置。
我们了解针感,但不刻意去追求针感,只有临床疗效才是针灸立足的基石。
五、小结
本文重点描述了人体软组织的4个层次的不同针感,以及通过病人的针感而判断针尖所在的软组织层次。以痛、胀、酸、麻和重5种常见的针感来判断针尖所在层次,同时也可以通过针尖所在的层次来调控病人的针感。达到心到、手到、针感到、疗效到的四位一体的针刺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