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结节是由:痰、瘀、郁、寒这四个坏人相互勾结而产生的。
结节的发生,都逃不开这四个“坏人”。
1.痰
痰的产生,主要与脾虚有关,脾是主运化的,能运化水湿。一旦脾虚,运化能力下降,那水液就会停聚下来,就生湿气,湿气日久会化痰。
这主要和上面提过的饮食习惯有关,痰湿膏脂类的食物,先破坏的就是脾胃功能,会造成脾虚,脾虚的结果就是痰湿生成。
痰湿,你想象一下那种黏腻的状态,长久聚集到一块儿,那不就形成结节了吗!
这个时候除了局部结节出现,身体还感觉沉重,头昏昏沉沉的,感觉特别不清醒,舌头上容易出现齿痕,甚至舌苔还比较厚腻。
2.郁,气郁。
中医讲肝主疏泄,肝是具备调控情绪能力的,就像心理疏导员一样。
但物极必反,一旦日常压抑过多的不良情绪,肝脏也承受不了,肝脏反被情绪所累,导致肝失疏泄、肝气郁结。
气行则血行、气行则津行,气是能推动津液、血液运行的,一旦气滞, 比如说血停下来了,变成气滞血瘀;
比如痰停下来了,就是痰气互结,那么结余在身体的某个部位,是不是就容易出现这些结节的问题了。
3.瘀、血瘀。
这个很好理解,前面讲的痰气互结,日久容易生血瘀,气血运行不畅,都会出现瘀滞,也是结节产生的主要原因。
4.寒、阳虚寒凝。
体内阳气不足,容易生寒,那身体就慢慢的冷下来了,冷下来之后,身体的气血津液各种各样的物质,自然循环越来越慢,一点点堆积,沉积下来的结果就是结节。
当然,结节的产生往往是郁、痰、淤、寒这几种病因夹杂着来的,所以治疗起来也很复杂。
下面分享一个消结节的中药方子,就两味药丹参和半夏,清痰湿和血瘀。
半夏辛散温燥,有毒而力较强,入脾、胃、肺经,善祛脾胃痰湿。
内服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为治痰湿、寒痰、呕吐之要药,凡痰湿所致病证皆可选用,兼寒者最宜,兼热者当配苦寒之品。外用能攻毒散结而消肿。
丹参苦能泄散,微寒能清,入心、肝经。既活血去瘀而通经止痛,又清新凉血而除烦、消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