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衰竭(CRF)是指各种原因造成慢性进行性肾实质损害,致使肾脏明显萎缩,不能维持基本功能,临床出现以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全身各系统受累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肾。
肾内科。
4.1、肾脏疾病:是导致尿毒症发生的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原因。各类肾病,如没有有效控制病情,最终结局都将是发生尿毒症,如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结石、尿路梗阻、肾血管疾病、遗传性肾病、肾肿瘤等。
4.2、其他伴随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等,随着病程迁延均可发生肾损害,进一步就可恶化为尿毒症。其中,糖尿病肾病和高血压肾病是最常见和最严重的继发性肾病类型,是此类因素导致慢性肾衰竭发生的主要原因。
4.3、药物损伤肾脏而导致尿毒症发生:抗生素、部分抗炎药、医用造影剂、抗肿瘤药物以及部分中药等均属于肾毒性药物,容易对肾脏造成损伤,由此引发尿毒症形成。
1、肾单位血液动力学改变肾实质减少后,剩余健存的肾单位血液动力学发生改变,表现为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压和流量增加,即引起肾小球高灌注和高滤过,在此情况下,肾组织内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增高引起高血压,肾小球肥大最后导致肾小球硬化,此外,at-ⅱ参与了细胞外基质合成以及各种炎症因子的表达,促进肾小球硬化。
2、肾小球基膜通透性改变由于肾小球基膜病变,使大量蛋白滤出造成系膜、肾小球上皮细胞及肾小管间质受损,导致肾小球纤维化,肾单位进一步减少。
3、脂质代谢紊乱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增加,可促进肾小球进行性硬化而发生慢性肾衰竭。
4、肾小管的高代谢肾单位减少后,肾小管高代谢可使健存肾单位内氧自由基天生增加,自由基清除物减少,导致细胞损害,进一步损害肾单位。
5、尿毒症毒素包括尿毒、肠细菌代谢产物,如酚类及胺类、中分子物质(分子质量为0.5-5kda)、大分子物质(分子质量为5-50kda),如甲状旁腺激素、胰岛素等。
1.1、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项目包括尿常规、肾功能、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糖、血尿酸、血脂等以及血电解质(K,Na,Cl,Ca,P,Mg等)、动脉血液气体分析、肾脏影像学检查等。
检查肾小球滤过功能的主要方法有:检测血清肌酐(Scr)、肌酐清除率(Ccr)、放射性核素法测GFR等。对不同人群来说,其Scr、Ccr值可能有显着差别,临床医师需正确判断。
1.2、影像学检查
一般只需做B型超声检查,以除外结石、肾结核、肾囊性疾病等。某些特殊情况下,可能需做放射性核素肾图、静脉肾盂造影、肾脏CT和磁共振(MRI)检查等。肾图检查对急、慢性肾衰的鉴别诊断有帮助。如肾图结果表现为双肾血管段、分泌段、排泄功能均很差,则一般提示有CRF存在;如肾图表现为双肾血管段较好,排泄功能很差,呈“梗阻型”(抛物线状),则一般提示可能有急性肾衰竭存在。
2.1、尿毒症患者以呕吐、腹痛、腹泻为主要症状时,应与消化道疾病(胃肠炎、溃疡病等)鉴别。
2.2、对病史不明,临床表现不典型,以贫血、精神神经症状为主诉的病人,应与血液病、癫痫鉴别。
2.3、尿毒症后期有意识障碍应与肝昏迷、脑血管病、中毒等鉴别。
1、肾脏储备能力丧失,也称为慢性肾衰竭代偿期。此期肾小球滤过率减少至30-60毫升/分钟,血肌酐和尿素氮检查正常或轻度偏高,此期虽然肾脏储备能力丧失,但肾脏排泄代谢废物、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能力仍能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2、尿毒症。尿毒症期是人体残存肾小球滤过率小于10--15毫升/分钟,是慢性肾衰竭的晚期。上述肾功能衰竭的症状更加明显,体内多系统受损而出现相应症状,尤其以胃肠道、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更加明显。血肌酐、尿素氮显着升高,水电解质严重失调,明显代谢性酸中毒,低钠血症和高钾血症,血钙明显下降,血磷升高,容易危及病人生命。
3、氮质血症。此期肾小球滤过率25毫升/分钟,有氮质血症即血肌酐和尿素氮升高,肾脏浓缩功能有轻度损害,病人可有轻度临床症状,如多尿、夜尿增多、轻度贫血等,容易被忽视。此期如机体遇到血容量不足、感染、肾毒性药物等额外负荷,肾功能可迅速恶化,出现肾衰竭甚至尿毒症。
1.1、积极治疗原发病对各种急、慢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或可能累及肾脏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积极治疗,防止慢性肾衰的发生。
1.2、避免或消除某些危险因素应用对肾脏有毒性的药物、严重感染、脱水、尿路梗阻(如结石、前列腺肥大症)、创伤等因素,往往可使原有肾脏疾病加重,肾功能恶化,促使肾功能衰竭发生。实际上,经常性的、高质量的随诊,可减少或避免这些危险因素发生,或及早发现并加以纠正。
1.3、合理的饮食方案低蛋白、低磷和低脂饮食,对慢性肾脏疾病的肾功能保护作用已被得到实验室及临床的证实。目前强调为了预防慢性肾衰的发生,血肌醉在159.1微摩尔/升时就应该限制蛋白摄入量。
1.4、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不仅能控制全身高血压,而且能纠正肾小球高灌注、高滤过状态,有延缓肾衰竭发生的作用。
2.1、一般治疗
一般治疗包括饮食调养、营养治疗、机体内环境稳定的维持及对症治疗等。其中低蛋白饮食及饮食调养,是最基本、最有效的措施,应根据情况调节应用。中药大黄及其制剂,具有改善健康肾组织的高代谢状态、减轻残余肾单位肥大、抑制系膜细胞增值等作用,故应用后能够延缓慢性肾衰竭的进程。
2.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的作用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的使用,能降低血压、减轻肾小球硬化、降低蛋白尿等;长期使用硫酸氢钠,可纠正酸中毒、减少氨的形成、改善蛋白质及尿酸代谢等;应用磷结合剂及低磷饮食等,均有利于减缓慢性肾衰竭的发展进程。
2.3、替代疗法
替代疗法,包括胃肠透析、直结肠透析、腹膜透析、皮肤透析等。根据病情及适应指征选用。
2.4、肾移植治疗
肾移植治疗,是治疗慢性肾衰竭终末期的最有效方法之一,要根据适应症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