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关穴为人体手少阳三焦经上的重要穴道。
外关穴乃手少阳阳维之会。本穴物质为吸热后的胀散之气,此气外出本穴后交于阳维脉所在的天部层次,故为手少阳阳维之会。
外关穴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为手少阳之络,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维脉三焦经。有清热解毒、解痉止痛、通经活络之功。
阳维。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去腕二寸,外绕臂,注胸中,合心主。
头痛、偏头痛、颊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等头面五官疾患。
热病。
胁肋痛,上肢痹痛,肘部酸痛,手臂疼痛,肋间神经痛。
瘰疬。
临床常用于治疗偏头痛、高热、神经性耳聋、肋间神经痛、落枕、急性腰扭伤等。配太阳、率谷主治偏头痛;配足临泣治疗耳聋、目痛、颊肿、项强、肩痛;配后溪主治落枕;配阳池、中渚主治手指疼痛、腕关节疼痛。
外关穴属于手少阳三焦经穴,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为手少阳之络,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维脉三焦经。有清热解毒、解痉止痛、通经活络之功。
外关。外,外部也。关,关卡也。外关名意指三焦经气血在此胀散外行,外部气血被关卡不得入于三焦经。本穴物质为阳池穴传来的阳热之气,行至本穴后因吸热而进一步胀散,胀散之气由穴内出于穴外,穴外的气血物质无法入于穴内,外来之物如被关卡一般,故名外关。
手少阳阳维之会。本穴物质为吸热后的胀散之气,此气外出本穴后交于阳维脉所在的天部层次,故为手少阳阳维之会。
三焦经络穴。络,联络也。本穴输出的物质为天部的阳热之气,它不光输向本经各穴所在的天部层次,它还外传于手厥阴心包经所过的天部层次,本穴有联络各部经脉气血的作用,故为三焦经络穴。
取此穴位时应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俯掌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前臂背侧,手脖子横皱纹向上三指宽处,与正面内关相对。(或当阳池穴与肘尖穴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在尺骨与桡骨之间,深部有小指伸肌、指伸肌、拇长伸肌和示指伸肌;布有头静脉和贵要静脉的属支、骨间后动、静脉;有前臂后皮神经和骨间后神经分布。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针刺方法】直刺外关穴0.5-1寸。
【艾灸方法】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5~15分钟。
【按摩手法】用大拇指指尖掐按外关穴100-200次,可治疗头痛、耳鸣、便秘。
外关穴配大椎、曲池、风池治感冒发热。
外关穴配听会、中渚治耳聋耳鸣。
外关穴配曲池、太冲治高血压。
外关穴配肩髑、曲池、手三里、合谷治上肢瘫痪。
外关配内关、阳陵泉,治胁肋痛。
外关配听宫、听会,治耳聋。
外关配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治上肢瘫痪。
外关配大椎、曲池、列缺、合谷,治感冒发热。
外关配阳池、中渚,有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手指疼痛,腕关节疼痛。
外关配太阳、率谷,有祛风通络止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
外关配后溪,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落枕。
外关配足临泣,为八脉交会穴,主治耳目、颈项及肩部病证。
外关穴具有清热解表,通经活络的功效。
外关穴有疏表解热,通经活络作用。
外关穴是八脉交会穴,通于阳维脉,阳维脉“维络诸阳而主表”,所以本穴为退热要穴,并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
手少阳经脉行于头之偏侧部,上项,入耳中,达眼部,故外关穴可治疗头面五官病。
外关穴为手少阳三焦经之络穴,与手厥阴心包经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循经出胁”,故取之也可治胸胁疼痛。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外关穴可治疗手臂、手指屈伸不利,上肢痿痹,手颤等。外关穴为保健常用穴,经常点按可预防感冒。
外关穴又是止痛要穴,配合谷可用于各种疼痛。
外关穴系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维脉,有镇惊熄风、通经活络之功。治肘臂不得屈伸,五指不能握及耳聋等症。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病实则肘挛,虚则不收。取之所别也。
《针灸甲乙经》:肘中濯濯,臂内廉痛,不可及头,外关主之。耳焞焞浑浑聋无所闻,外关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肘臂不能屈伸,手五指尽痛不能握物,耳聋无所闻。
《类经图翼》:凡三焦相火炽盛及大便不通,胁肋疼痛者,俱宜泻之。
《八脉八穴治症歌》:肢节肿痛膝冷,四肢不遂头风,背胯内外骨筋攻,头项眉棱皆痛;手足热麻盗汗,破伤眼肿睛红,伤寒自汗表烘烘,独会外关为重。
《针灸大成》:主耳聋,浑浑焞焞无闻,五指尽痛,不能握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