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溜为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阴肾经。复溜是足少阴肾经五输穴的经穴,五行属金。复同“伏”即深伏,溜通流,此穴在内躁上,为“经”穴,经气至此已深伏流行,故名复溜。复溜穴主治肾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腰痛,水肿,小便不利,腹部胀满,肠鸣泄泻,大便脓血,盗汗,自汗,伤寒等。
复留,伏白,昌阳,外命,胃阳,复白。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行于复溜,复溜,上内踝二寸,动而不休,为经。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肾炎,睾丸炎,尿路感染;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小儿麻痹后遗症,脊髓炎;
其它:功能性子宫出血,腹膜炎,痔疮,腰肌劳损。
每天揉按3-5次,每次2-3分钟,以产生酸胀感为宜。即可相当于服用一天六味地黄丸的效果。
治疗失眠:肾水不足,内火亢盛,针刺或按压均可。
复溜为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名复留。别名昌阳、伏白、外命。属足少阴肾经。复溜是足少阴肾经五输穴的经穴,五行属金。复同“伏”即深伏,溜通流,此穴在内躁上,为“经”穴,经气至此已深伏流行,故名复溜。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太溪上2寸,当跟腱之前缘处取穴。
取穴时,患者应正坐或者仰卧。复溜穴位于人体的小腿里侧,脚踝内侧中央上二指宽处,胫骨与跟腱间。(或太溪穴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趾长屈肌、胫骨后肌。皮肤由隐神经的小腿内侧支分布。隐神经是股神经中最长的一支。该神经自股三角内下降,经其尖进入股管。在该管的下端,与膝最上动脉共同穿股收肌腱板,离开该管;继在膝内侧缝匠肌和股薄肌之间,穿深筋膜,伴大隐表脉下降至小腿内侧,至小腿下三分处,分为二支:一支继续沿胫骨内侧缘下降至内踝;另一支经内踝的前面,下降至足的内侧缘。隐神经可与腓浅神经的足背内皮神经结合。上述的趾长屈肌和胫骨后肌等由胫神经的肌支支配。
【按摩疗法】用拇指按揉复溜穴100~200次,治疗腿肿。
【艾灸疗法】用艾条温和灸复溜穴5~20分钟,可以缓解水肿、腹胀、盗汗。
【拔罐疗法】用气罐留罐5~10分钟,隔天一次,可以改善腹胀、水肿。
【刮痧疗法】用面刮法从上向下刮拭复溜穴,力度微重,出痧为度,治疗腹泻、淋症。
【针灸疗法】直刺0.8~1寸,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足底放散。
复溜穴配后溪穴、阴郄穴治盗汗不止;
复溜穴配中极穴、阴谷穴治癃闭。
复溜穴配合谷穴,有调和营卫的作用,主治多汗,无汗或少汗。
复溜穴配肝俞穴、脾俞穴,有舒肝益肾,健脾除湿的作用,主治泄泻,水肿。
复溜穴具有补肾益阴,温阳利水的功效。
复溜穴有益肾、利水、发汗、止汗的作用。
复溜穴为足少阴肾经之经穴,配五行属金,肾配五行属水,根据五行相生原则,金能生水,复溜为本经之母穴,虚则补其母,故本穴可治疗脾、肾两脏的疾病。
复溜穴配五行属金,金应于肺,肺主表,外合皮毛,开腠理,故取本穴既可发汗,又可止汗,以治疗汗证,对汗证具有双向良性调整作用,配以合谷则疗效更好。
腰为肾之府,故取复溜穴可治疗腰病。
肾经经脉循行于下肢内侧,复溜穴位于小腿的中下段,近于内踝,故取之又可治疗下肢经脉病。
复溜穴为治疗汗证的常用穴。本穴又为保健常用穴,经常艾灸可预防水肿、足跟痛。
《针灸大成》:主肠澼,腰脊内引痛,不得俯仰起坐。
《医宗金鉴》:主治血淋,气滞腰痛。
《玉龙歌》:无汗伤寒泻复溜,汗多宜将合谷收,若然六脉皆微细,金针一补脉还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