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随时信息获取
咨询热线:
133-4395-1568
上期完美收官
面授现场 期待精彩下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文库 >> 健康词条 >> 中医 >> 列表
搜索 收藏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
太溪穴,太溪穴位置,太溪穴作用
2018-06-26阅读:11783 学员编辑 收藏
一、太溪穴的概述
二、太溪穴的取穴方法
三、太溪穴的解剖位置
四、太溪穴的疗法
五、太溪穴的配伍
六、太溪穴的功效与作用
七、文献摘要

太溪穴的概述

1、定义

太溪穴是人体穴位之一,是足少阴原穴。其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也就是说在脚的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其双侧对称,也就是两个。如《九针十二原》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穴,太溪二。”

2、别名

吕细(《针经指南·通玄指要赋》),内昆仑(《千金翼方》),大溪(《备急千金要方》)。

太溪穴

3、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注于太溪,太溪,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者中也,为输。

4、主治疾病

痛目眩,咽喉肿痛,齿痛,耳聋,耳鸣,气喘,胸痛咯血,消渴,月经不调,失眠,健忘,遗精,阳痿,小便频数,腰脊痛,下肢厥冷,内踝肿痛。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肾炎,膀胱炎,遗精,遗尿;

呼吸系统疾病:肺气肿,支气管炎,哮喘;

五官科系统疾病:慢性喉炎,口腔炎,耳鸣;

运动系统疾病:下肢瘫痪,足跟痛,腰肌劳损;

其它:心内膜炎,神经衰弱,乳腺炎,膈肌痉挛。

5、穴位解析

“太溪穴”。“太”,大也。“溪”,溪流也。该穴名意指肾经水液在此形成较大的溪水。本穴物质为然谷穴传来的冷降之水,至本穴后,冷降水液形成了较为宽大的浅溪,故名“太溪穴”。大溪名意与此穴同。

“吕细穴”。“吕”,古代音乐十二律中的阴律也,总称六吕,此指穴内物质为纯阴之液。“细”,弱也、小也。吕细一名意在形容穴内流行的地部经水水面宽大而流动缓慢,故名“吕细穴”。

肾经俞”。“俞”,输也。本穴为肾经经水的传输之处,故为肾经俞穴。

“肾经原”。“原”,本源、根源也。本穴输出的地部经水真正表现出肾经气血的本源特性,故为肾经原穴。

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地部流行的经水,其变化为进一步的气化散热,表现出土的长养特征,故其属土。

太溪穴的取穴方法

患者采用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的姿势,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

一、太溪穴的概述
二、太溪穴的取穴方法
三、太溪穴的解剖位置
四、太溪穴的疗法
五、太溪穴的配伍
六、太溪穴的功效与作用
七、文献摘要

太溪穴的解剖位置

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当胫神经之经过处。

太溪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后肌腱、趾长屈肌腱与跟腱、跖肌腱之间、趾长屈肌。前方有胫后动、静脉。皮下组织内的浅静脉向前归流大隐静脉,向后归流小隐静脉。跟腱前方及两侧脂肪组织较发达。分布着小腿内侧皮神经,当胫神经经过处。皮肤由隐神经的小腿内侧支分布。胫神经和胫后动脉体表投影的下点则在内踝和跟腱之间,神经在动脉的后方。胫骨后肌、趾长屈肌肌腱均受胫神经支配。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后肌腱、趾长屈肌腱与跟腱、跖肌腱之间→踇长屈肌。

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及胫神经;前方有胫后动、静脉通过。

太溪穴

太溪穴的疗法

刺灸法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泻而多灸,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针刺方法

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

深刺透昆仑穴,局部酸胀,麻电感向足底扩散。

艾灸方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太溪穴的配伍

太溪穴配少泽,有滋肾阴,清虚热的作用,主治咽喉炎,齿痛。

太溪穴配飞扬,为原络配穴法,有滋阴补肾的作用,主治头痛目眩。

太溪穴配肾俞、志室,有温肾壮阳的作用,主治遗精。阳痿,肾虚腰痛。

太溪配关元、中极、肾俞、膀胱俞,治小便频数。

太溪配大陵、神门、三阴交,治失眠。

太溪配肾俞、命门、志室、腰阳关、委中,治肾虚腰痛。

太溪配太冲、风池,治头痛、眩晕。

太溪配三阴交、听官、听会,治耳鸣、耳聋。

一、太溪穴的概述
二、太溪穴的取穴方法
三、太溪穴的解剖位置
四、太溪穴的疗法
五、太溪穴的配伍
六、太溪穴的功效与作用
七、文献摘要

太溪穴的功效与作用

滋阴益肾,壮阳强腰。

太溪穴有益肾、清热、安神、健腰的作用。

太溪穴为足少阴肾经之输穴,位于足内踝关节之处,“输主体重节痛”,故可治疗内踝关节扭伤等病症。

太溪穴为肾经之原穴,乃原气输注之处,《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曰:“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因此本穴可治疗肾阴虚、肾阳虚、肾气虚等病证。

足少阴肾经脉“络心”,交接于手厥阴心包经,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元神之府,故取太溪穴可治疗神志病。

太溪穴为治疗肾脏的一切疾病及踝关节疾病的重要腧穴。

太溪穴有调补肾气、通利三焦之功,主治咽干,齿痛,耳聋,耳鸣,头晕,咯血,气喘,消渴,月经不调,不寐,遗精,阳痿,小便频数,腰脊痛。

太溪穴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灵枢·厥病》:厥心痛,痛如以锥针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取之然谷、太溪。

《针灸甲乙经》:热病汗不出、默默嗜卧、溺黄、少腹热、嗌中痛、腹胀内肿、涎下、厥心痛、如锥针刺,大溪主之。疟、咳逆心闷不得卧、呕甚、热多寒少、欲闭户牖而处、寒厥足热,太溪主之。胸胁喘满、不得俯仰、溃痈、咳逆上气、咽喉喝有声,太溪主之。厥气上逆,太溪主之。

《医宗金鉴》:消渴,房劳,妇人水蛊,胸胁胀满。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太溪、昆仑、申脉,最疗足肿之逆。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
康源热线:400-609-6111(400免费电话)
客服咨询:15603951551(产品咨询)、13343951568(培训咨询)
微        信:kymyjqw(公众号)、13343951568(个人号)
线上课堂:下载“千聊”app,搜索“康源.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康源晶月&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1975号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