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泽为经穴名,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手太阴肺经。尺泽为手太阴肺经的合穴,五行属水。尺即尺肤,指前臂部,泽即沼泽,为水聚处,此穴在肘部,为合穴,脉气汇聚于此,故名尺泽。主治咳嗽,气喘,少气,咯血,潮热,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胸部烦满,心痛,心烦,悲愁不乐,咽喉肿痛,胸部胀满等。
鬼受、鬼堂、气堂。
《黄帝内经灵柩·本输》:肺出于少商……入于尺泽,尺泽肘中之动脉也,为合。手太阴经也。
古代记述:咳嗽、喘息、气逆、咯血、善呕、胸胁满痛、肺痨、心痛、心烦、癃闭、胃痛、腹胀、绞肠痧痛、便秘、鼻衄、喉痹、舌干、振寒、瘛疭、潮热消渴、癫疾、痿疟、腰痛、肩脊痛、风痹、手臂不能上肩,肘臂挛痛。
现代报道:感冒、咽喉肿痛、扁桃体炎、喉炎、咽炎、支气管炎、百日咳、肺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丹毒、胎位不正、麻疹、高血压、肺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急性胃肠炎、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
尺即尺肤,指前臂部,泽即沼泽,为水聚处,此穴在肘部,为合穴,脉气汇聚于此,故名尺泽。
《说文》:“尺,十寸也,手却十分动脉为寸口,十寸为尺,尺所以指尺,规矩事也。”《脉经》卷一:”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脉诀云:“分寸为尺,分尺为寸。”人之前膊腕横纹后1寸为关,由关至肘横纹为尺。所谓“尺肤热”者,即指此1尺全部而言。见此1尺之热,即知全身俱热也。
《周礼·地宫》:“泽,水之所钟也。”尺泽者,言穴居尺部低洼之处,犹如水之有宫城也。
杨上善说:“水出井泉流注行已,便入于海,十二经脉出四支已流口(缺文,疑为‘注’字)而行至此,入五藏海泽。谓陂、泽,水钟处也。尺谓从此向口(缺文,疑为‘肘’字)有尺也,一尺之中脉注此处,流动而下,与水义同,故名尺泽。”
取此穴位时应让患者采用正坐、仰掌并微曲肘的取穴姿势,尺泽穴位于人体的手臂肘部,取穴时先将手臂上举,在手臂内侧中央处有粗腱,腱的外侧外即是此穴(或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桡侧凹陷处)。该穴上方3-4厘米处用手强压会感到疼痛处,就是“上尺泽” 。
尺泽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肱桡肌、肱肌。有桡侧返动、静脉之分支及头静脉。分布着前臂外侧皮神经及桡神经。皮肤由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除上述皮神经外,还有头静脉和前臂外侧皮神经经过。针由皮肤经头静脉、皮神经之间,穿肘深筋膜,进入肱桡肌。肱桡肌和其深面的肱肌之间有桡神经,该神经于此分为深、浅二支。深支支配肱桡肌,肱肌由肌皮神经支配。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肱桡肌→桡神经→肱肌。
皮肤→皮下组织→肱桡肌→肱肌。
浅层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桡神经干经过,并有桡神经深支、肌皮神经肌支和桡侧剐动脉前支(肱深动脉分支)分布。
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和头静脉,桡侧返动、静脉分支。
【按摩疗法】用大拇指弹拨尺泽穴100~200次,能防治气管炎、咳嗽、过敏。(弯曲拇指,以指腹按压尺泽,每次左右各按压1一3 分钟)。
【艾灸疗法】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一次,可缓解治疗肘痛、上肢痹痛等。(隔姜灸5 一7 壮或温和灸10 一20 分钟)。
【刮痧疗法】用面刮法从上向下刮拭3~5分钟,隔天一次,可治疗咳嗽、心烦、呕吐等。
【针刺疗法】直刺0.5-0.8寸,或点刺出血,可灸。针感酸麻胀向前臂桡侧及拇指放散。
尺泽穴配少泽穴治短气胁痛、心烦。
尺泽穴配合谷穴、少商穴治咽喉肿痛。
尺泽穴配合谷穴,有行气活络,祛瘀止痛的作用,主治肘臂挛痛,肘关节屈伸不利。
尺泽穴配肩髃穴、曲池穴、合谷穴,治肘臂挛痛。
尺泽穴配少商穴、商阳穴,治咽喉肿痛。
尺泽穴配委中穴,有清热化湿的作用,主治吐泻。
尺泽穴配委中穴、水沟穴,治闪挫腰痛。
尺泽穴配肺俞穴,有降气止咳平喘的作用,主治咳嗽,气喘。
尺泽穴配肺俞穴、风门穴,治咳喘。
尺泽穴配委中穴刺络放血,治急性吐泻、急性胃肠炎。
尺泽穴配太渊穴,经渠穴治咳嗽,气喘;
尺泽穴配孔最穴治咳血,潮热;
尺泽穴配曲池穴治肘臂挛痛。
尺泽穴有清热和胃,通络止痛的作用。
尺泽穴有清肺泻火,调理肠腑之作用。
《备急千金要方》:主呕泻上下出,两胁下痛。
《灵光赋》:吐血定喘补尺泽。
《针灸甲乙经》:振寒瘛疭,手不伸,咳嗽唾浊,气膈善呕,鼓颔不得汗,烦满,因为疚衄,尺泽主之,左窒刺右,右窒刺左。心膨膨痛,少气不足以息,尺泽主之。咳逆上气,舌干,胁痛,心烦,肩寒,少气不足以息,腹胀,喘,尺泽主之。肘痛,尺泽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风痹,肘挛,手臂不得举,喉痹,上气,舌干,咳嗽唾浊,四肢暴肿,臂寒,短气。
《针灸大成》:主肩臂痛,汗出中风,小便数,善嚏,悲哭,寒热,风痹,臑肘挛,手臂不举,喉痹,上气呕吐,口干,咳嗽唾浊,痃疟,四肢暴肿,心疼臂寒,短气,肺膨胀,心烦闷少气,劳热,喘满,腰脊强痛,小儿慢惊风。
《肘后歌》:鹤膝肿劳难移步,尺泽能舒筋骨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