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又称恐水症,为急性、进行性、几乎不可逆转的脑脊髓炎。狂犬病毒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其潜伏期短者4天,长可达10年以上,一般为1~3个月,头面部、颈部被咬伤或伤势严重或多部位受伤者潜伏期短。临床出现为特有的高度兴奋、恐水、怕风、恐惧、兴奋、咽肌痉挛、流涎、进行性瘫痪,最后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整个病程在1周内,很少超过10天。病死率几乎100%。印度为发病率最高的国家。居世界第一,我国仅次于印度,多分布于南方。
导致狂犬病的病原体是弹状病毒科狂犬病病毒属的狂犬病病毒RabiesVirus.完整的狂犬病病毒呈子弹形,长度大约为200纳米左右直径为70纳米左右。整个病毒由最外层的脂质双分子层外膜、结构蛋白外壳和负载遗传信息的RNA分子构成。目前普遍认为狂犬病病毒有四个不同的血清型。狂犬病病毒抵抗力非常弱,在表面活性剂、甲醛、升汞、酸碱环境下会很快死去,并且对热和紫外线极其敏感。
狂犬病病毒进入人体后首先侵染肌细胞,在肌细胞中渡过潜伏期,后通过肌细胞和神经细胞之间的乙酰胆碱受体进入神经细胞,然后沿着相同的通路进入脊髓,进而入脑,并不延血液扩散。病毒在脑内感染海马区、小脑、脑干乃至整个中枢神经系统,并在灰质大量复制,延神经下行到达唾液腺、角膜、鼻粘膜、肺、皮肤等部位。狂犬病病毒对宿主主要的损害来自内基小体,即为其废弃的蛋白质外壳在细胞内聚集形成的嗜酸性颗粒。
狂犬病对人的危害很大,人一旦被狂犬病病犬咬伤,应尽快注射狂犬病疫苗,如严重还应加注射血清或免疫球蛋白,只要没有发病,这是抗体和病毒赛跑的过程,一旦发作,病死率是100%.世界上仅仅有一例抢救过来的,但是不具备推广价值。所以动物主人一定要按免疫程序定期给其他动物注射狂犬病疫苗,防止被犬咬伤。对于家养的大型犬一定要圈养、拴养,防止散养咬伤他人,人一旦被不明的犬咬伤后应立即到防疫部门进行紧急免疫。对于无主犬及野犬发现后应立即采取控制措施。被肯定或可疑的患狂犬病动物或野兽咬伤后,伤口应及时以20%肥皂水或1%新洁尔灭(或其他季胺类药物)彻底清洗。因为肥皂水可中和季胺类药物作用,故二者不可合用。冲洗后涂以75%酒精或2~3%碘酒。伤口不宜缝合。
据了解,由于狂犬病几乎是100%致死性疾病,因此妊娠期、哺乳期妇女、新生儿、婴儿、儿童、老年人或同时患有的其他疾病,并不成为接种疫苗的禁忌症。
三种人群是狂犬病暴露前接种的目标人群:必须接种的对象,狂犬病诊所、研究和生产者,以及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当接种对象,护士、医务工作者、宠物主人、动物管理员、旅行者和兽医;考虑接种人群,儿童,5-15岁的儿童由于自我保护能力差,被咬伤的风险高于普通人,并且儿童狂犬病发病的速度快于成年人。
现在可以获得安全和有效的疫苗,用于动物以及用于人类有疑似接触前后的狂犬病预防。对家畜(大多数为狗)和野生动物(例如狐狸和浣熊)的疫苗接种,已使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狂犬病出现了下降。然而,最近在南美洲以及部分非洲和亚洲地区出现了人类狂犬病死亡病例上升的情况,这说明狂犬病正作为一个严重公共卫生问题重新出现。
预防人类狂犬病的最具成本效益的战略,是通过为动物接种疫苗来消灭犬类狂犬病。缺乏对这一预防途径有效性和可行性的认识,会对消灭人类病例带来妨碍。正如日本和马来西亚等几个国家的情况所表明的那样,消灭犬类狂犬病就可以消灭对人类和对其他动物带来的疾病传播。对于非洲和亚洲很多地区来说,通过控制家养犬狂犬病来预防人类狂犬病,是一个现实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