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红素能紧紧地结合在血清白蛋白上,不能自由通过血脑屏障,只要白蛋白上有胆红素结合位点就不会引起核黄疸。血清胆红素显着升高,血清白蛋白浓度低或血清中有与胆红素竞争白蛋白结合位点的物质,如游离脂肪酸,氢离子,某些药物包括磺胺药,头孢菌素和阿司匹林,均可增加核黄疸的危险性。
早产儿由于血清白蛋白浓度低而处于核黄疸的危险之中。在饥饿,败血症,呼吸窘迫或代谢性酸中毒的新生儿血清中,竞争性分子(如游离脂肪酸和氢离子)可能升高,这些情况使处于任何血清胆红素水平的新生儿有增加发生核黄疸的危险性。
预防及包括避免危险的高胆红素水平,如上文中治疗高胆红素血症所描述的。在临床确立的换血胆红素水平以及出现了任何提示早期核黄疸的临床体征时,应进行换血。无治愈核黄疸的治疗方法,治疗仅是对症。
治疗重点应放在积极防治高胆红素血症上,以预防核黄疸的发生。脂溶性间接胆红素增高是导致核黄疸的主要原因。这是因为间接胆红素能通过患儿的血脑屏障,与中枢神经细胞结合,对脑神经组织起毒性作用,因而便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若幸免于死,则往往留有严重的核黄疸后遗症。
1、白蛋白疗法
目的在于降低血液中游离态胆红素的含量。对于日龄在7天以内的患儿,可以将白蛋白(剂量为每日每公斤体重1克)溶解于20毫升葡萄糖溶液或25毫升血浆中由静脉给药。每天给药1到2次。此外,在接受换血前,也应当静脉滴注白蛋白一次。
2、丙种球蛋白疗法
每公斤体重给药一克,应当在4到6小时内静脉滴注完毕。该疗法可以抑制溶血过程,在刚发生溶血的时段内使用尤其有效。
3、酶诱导剂疗法
可以增强相关酶系的活性,使更多的游离态胆红素转为结合态。常用的如苯巴比妥,剂量为:5mg/kg/日,每8h给药一次。此外,也可以用尼可刹米。
4、光照疗法
光照条件下,胆红素会加快转化为异构体。异构体水溶性大为增加,不需要肝脏的代谢过程就可以直接通过胆汁或尿液排泄。
5、换血疗法
当每毫升血液中胆红素的含量达到18毫克以上,且光照疗法的疗效不显着时,考虑采用换血疗法。
此外,应当改善患儿营养,保证水分和热量的供给;防止产生相关并发症;避免使用葡萄糖醛山转移酶或白蛋白的竞争性抑制药物等。如病势严重,则需要进行相应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