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又称血管神经性头痛,这是一种具有特殊表现的头痛,90%发于女性,剧烈头痛呈周期性或反复发作。通常初起于一侧的前额部或太阳穴附近,渐渐扩展到整个一侧头部,也可累及两侧。发作前眼前会闪现星星样或火花样的图象,一般持续15—20分钟左右消失,旋即头痛发作。其头痛的程度有轻有重,..
阅读:9483时间:2013-12-10
人们每天梳头时,都要掉一些头发,这是新陈代谢现象,平均每天掉几十根头发是正常的。早春和秋末季节,女性由于荷尔蒙的分泌,生理状况不易保持平衡,有时一天掉百把根头发也不必担心。但若不是这些情况,脱发远远大于此数,就应引起重视了。一般来说,女性脱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产后 由..
阅读:9273时间:2013-12-10
青春痘也叫痤疮,痘痘,粉刺,是很普遍的皮肤问题, 青少年发病人数最高。青春痘是一种毛囊和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多发于颜面和胸背部,表现为黑头粉刺,丘疹,脓疮,结节,囊肿及疤痕等多种皮肤损伤,有碍容颜。青春痘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原因是: 西医认为毛囊皮脂腺开口被阻塞是发病的重要因素,在毛囊皮脂腺开口..
阅读:9308时间:2013-12-10
男人到了中年,头发是最容易未老先衰的。造成脱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你不想成为其中的一员,最根本的方法还在于日常合理的护发与养发。 勤梳头 每日早、中、晚梳头10次。可边梳边按摩头皮,以增强发根部的血液供应和头发的营养。梳头时最好用木梳或牛角梳,头发湿润时不要梳刷,以免损伤发质..
阅读:9588时间:2013-12-10
头皮屑在医学上称为“头皮糠疹”、“头部脂漏症”。其表现可分为干性头屑和油性头屑两种形式。干性头皮屑多松散地分布地头皮上,当梳头或抓搔头发时往往容易呈鳞屑状脱落,且颜色多为白色或灰白色;而油性头皮屑则多粘着在头发上,以油脂样淡黄色屑片形式存在,不易脱落。其实..
阅读:9679时间:2013-12-11
口渴的原因很多,如果说中枢系统出了问题,老会觉得渴,实际上不缺水,也没有出现口干的现象,但是中枢神经反应出来就是口渴要喝水。还有是免疫性的疾病,叫干燥综合症,不仅只是口渴,还包括各种粘膜的干燥,比如说眼睑结膜的干燥,如果你有不舒服的地方,不要自己去判断疾病。到医院去检查。办法..
阅读:9777时间:2013-12-11
本治案乃是“恻隐仁心术体现,出手即效快救人”百则典型示范医案之一,作于2004年9月.患者杨再明,男,39岁,重庆秀山县东大街人。2004年9月12日9时半左右早餐过程中突然发病,家人立即送入县人民医院急救。然直至下午5时,非独不见任何减轻,反倒发作越勤越重。医院称从未见过,不知何病..
阅读:9658时间:2013-12-11
苔质颗粒细小致密,中厚边薄,刮之易去者,称为腻苔。苔质颗粉较大,疏松而厚,形状似豆腐渣堆积于舌面,刮之易去者,称为腐苔。腻苔常见于湿浊、痰饮、食积、湿温等。腐苔为食积肠胃、痰浊内蕴及溃疡之证。舌苔白腻,多为湿痰,或胃阳虚。舌苔黄腻,多为痰热,食滞化热。舌苔厚腐,多为饮食停积胃..
阅读:9854时间:2013-12-11
凡是看过中医的人都知道,在就诊时医生要认真按脉、观舌。观察舌象主要包括舌质、舌体、舌苔等。人的正常舌质颜色是淡红润泽,上面有一层薄薄的白苔,像一层透明的青纱,盖在淡红的舌质上,使舌质若隐若现、生气盎然。古人形容说,舌头上有一层薄苔,就像大地上铺盖着软软的草绒,说明土壤滋润,表..
阅读:9693时间:2013-12-11
中医学认为“心开窃于舌”,“舌为心之苗”,并把舌面分为四个区域和五脏六腑相应,即:舌尖区属心、肺,舌:中部属脾、胃,舌根区属肾,舌的两边属肝胆。据此,这里的“心”可以理解为是指以心为中心的五脏六腑,那么舌就是反映五脏六腑状况的一面镜子、一块标牌了..
阅读:10512时间:2013-12-11
最近咳嗽的病人不少,而且还不乏久咳不癒,一咳嗽便咳一、二个月的病号,他们常会抱怨喉咙又乾又痒(有的还会喉咙痛),不咳则已,一咳则连续咳个四、五声以上,他们常常会咳得面红耳赤,咳得惊天动地;小小孩还会咳到呕吐,尤其是半夜睡觉时,常常吐得床单、棉被到处都是,让做父母亲的是又心疼又..
阅读:9735时间:2013-12-11
自1996年3月至1998年12月共完成结肠镜检查1121例, 除少数病例为肠息肉和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后复诊外, 其余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结肠疾病症状。 但经纤维结肠镜或电子结肠镜检查并部分经病理检查证实, 其中551例没有发现结肠的粘膜异常病变, 占全部检查者的49.2%。 由于这551例肠粘膜没有明显异常的..
阅读:9560时间:2013-12-11
在人们以往的认识里,口臭主要是因为牙龈炎、牙周炎、细菌分解残留于口腔中的食物所形成的。但最新研究表明,舌背上的舌苔在口臭形成中的作用远远大于牙周病变,厚厚的舌苔其实就是霉菌及腐败物的沉积。刷牙后用较软的舌苔刷刷舌苔,口腔专家认为可以起到清新口气的作用。舌苔是如何生成的?陈博士..
阅读:890时间:2016-08-18
淡浮子:现今中医大多不擅长切脉,现将本人临床摸索的经验与大家分享,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点启发。 切脉是触觉,以普通人的触觉来说,只能感觉到六种感觉:脉位(浮中沉)、脉力(力度)、脉体(长短粗细)、速率、韵律、硬度(脉体的软硬度)。所有的脉象都是六种感觉的合体。我切脉时不考虑它是..
阅读:9567时间:2013-12-10
《伤寒论》关于脉诊的原文共有146条,约占全文的1/3强。古本《伤寒论》中尚有“辨脉法”(34条)*和“平脉法”(42条)两篇脉法的专论,可见仲景对脉诊十分重视。再检阅《伤寒论》每篇的命题来看,又均以“辨某某病脉证并治”为篇名,说明其诊疾论病乃是以脉、证..
阅读:9742时间:2013-12-10
实用脉诊分:大小,快慢,硬软,浮沉,匀乱。10种,有人要问了,书上有几十种,你的才10种,有否搞错?错不了!这是我老牛脉学,多了多余,少了不够,看下去就知了。1、大小:管察气。大气旺,小气虚。[看,多简便]2、快慢:管察精。快精虚,慢精足。[现在脉慢的人不多了,只有初中生,军人,运..
阅读:9679时间:2013-12-10
在诊疗实践中,用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及其相兼脉,可以概括临床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脉象,基本上可以满足“辨证论治”的需要。因此,对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辨别和分析,是对复杂脉象进行辨别和分析的基础。对脉象的辨别,必须掌握正常脉象,并熟识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这是最重要的..
阅读:9602时间:2013-12-10
一、脉诊总纲是阴阳“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问曰:脉有阴阳者,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伤寒论·辨脉法第一》)这可是张仲景《伤寒论》正文开宗明义第一句话!..
阅读:9700时间:2013-12-10
“舌诊”是中医在疾病诊断上相当重要的依据。人体内脏功能的好 坏,只要伸伸舌头,专家就能看出疾病的端倪。中医看病注重望、闻、问、切,舌诊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 最健康的舌头应该是淡红色,舌苔薄且白,如同披覆着一层雾状的薄纱。舌形应为长椭圆形,居中,不胖不瘦,光泽而湿润,..
阅读:9623时间:2013-12-10
闻诊即通过听声音和嗅病气测知病况,闻的内容具体来讲,可以分为声音、语言、呼吸、呕吐、肠鸣和病气等。声音正常的声音自然、音调和谐、语言表达清楚。病变声音:嘶哑:包括声嘶和失音,声嘶是嗓子干涩发音困难,失音是完全不能发音。多因外感风寒或风热,寒热相交伤肺所致。鼾声:如昏睡不醒,鼾..
阅读:9679时间:2013-12-10
问寒热 问寒热,外感病从表入里,故恶寒与不恶寒是区别表证和里证的分界线。中医常说“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如恶寒已退,则是表证已除;不恶寒而热,表示病已入里。寒冷一阵,发热一阵,如此寒热往来(有的伴有口干、咽干、胸胁满闷)则为半表半里症。慢性病的畏寒或低热,一般..
阅读:9483时间:2013-12-10
气虚,包括元气、宗气、卫气的虚损,以及气的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功能的减退,从而导致机体的某些功能活动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等衰弱的现象。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劳伤过度而耗损(“劳则气耗”),或久病不复,或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减退,气的生化不足等所致。..
阅读:9434时间:2013-12-10
医生:中山一院中医科副教授秦鉴采写 说起看中医,大家都知道讲求“望、闻、问、切”,但是临床经验告诉我,如果碰上一个“会看病”的患者,凭其适当配合可使中医诊断更加准确、迅速。别小看这些看病的技巧和小节,对于中医来说,很多时候一层口红几滴香水就可以让医生误诊。..
阅读:9357时间:2013-12-10
现在听人谈起中医,总觉得有点不对味,听得多了,发现现代人看中医存在很明显的两大误区,而这两点在我未学习中医药之前也和大多数人一样,两大误区可谓妇孺皆知,根深蒂固。误区一:中医只能调理,看看慢性病不错,碰到急病还是要看西医。试想,哪一种医学能够依靠看慢性病发展起来的?西医不可能..
阅读:9336时间:2013-12-10
切脉诊病,由来已久。司马迁在《史记》中就记载了医家诊脉治病的内容,而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西汉)墓中出土的简帛医书中,已有“脉法”的内容。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产生于晋朝,其中的诊脉方法和理论已相当完备。早期的切脉方法比较复杂,要切按头颈、手、..
阅读:9455时间:2013-12-10
正常脉象正常的脉象,亦名常脉,又称平脉或缓脉。常脉脉象从容和缓,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不细不洪,节律均匀,一息(一呼一吸)脉搏四或五至,每分钟约60~90至,且应指有力。中医认为常脉一般都有胃气(从容和缓、节律一致)、有神(脉至数来去清楚,无三五不调,亦不过快或过慢)、有根(尺脉候..
阅读:9560时间:2013-12-10
望诊 望诊在诊断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所谓“望而知之谓之神”。望诊的主要内容是观察人体的神、色、形、态,以推断体内的变化。祖国医学的长期实践证明:人体外部和五脏六腑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面部、舌部和脏腑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通过对外部的观察,可以了解整体的病变,诚如《灵枢..
阅读:9448时间:2013-12-10
观众朋友们,您们好!这里是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直播节目,今天我们来聊的是早期发现脑瘤方面的问题。主持人:头痛是不是就是得了脑瘤?赵继宗:头痛是每个人都会有的症状,大部分都不是由于患脑瘤引起的。导致头痛的原因有很多,如神经衰弱、过度劳累、睡眠不好等。还有阵发性的偏头痛,眼睛的..
阅读:9308时间:2013-12-10
痤疮是毛囊皮脂腺的一种慢性炎症,俗称“粉刺”、“青春痘”。平滑的脸部肌肤上的这些痘痘不仅给局部带来瘙痒、疼痛等不适,容颜也多少打了些折扣。而且,现在痤疮已不再是青少年的“专利”了,很多中年人也颇受痤疮之苦,这实际上是健康隐患的外在表现。 从中医理..
阅读:9294时间:2013-12-10
脉象要素分解脉象,是由脉位、脉体、脉力、脉率、脉律、脉幅、脉形七个基本要素所组成。由于这七个要素的变动,因而演变出纷纭繁杂的诸多脉象。若每种脉象,都能从七要素入手,加以分解,并弄清影响这些要素变化的原因、机理,则有助于对各种脉象的掌握、理解和融汇贯通,不致有如坠五里云雾之感。..
阅读:9280时间:2013-12-10
手诊,简便,容易,无痛,快速是其优点,可做为疾病粗筛,参考......从物理诊断讲,中医看病是“望闻问切”;西医看病是“望扪叩听”。可见“望”是很重要的一种诊断疾病的物理方法,但它不是物理诊断方法的全部,是其中的一部分。现在,就疾病诊断手段随着科学的发..
阅读:9518时间:2013-12-10
1.在大拇指第二指节处(心脑血管病变区),有三角形出现,又常与菱形连在一起。2.左掌智慧线上有岛纹,右掌智慧线上有双菱形(恶性病变符号),提示左右心房心室有严重病变,或许无临床症状,但易引发心脏病而猝死。3.生命线粗大深刻,而突然截平中断,易脑中风(脑溢血)突然死亡。4.中指、食指呈..
阅读:9294时间:2013-12-10
妇科炎症在妇女中就像感冒一样是发病率最高的疾病,已婚妇女更为常见。女性儿童由于坐地玩耍,或不注意外阴清洁,也会出现幼女阴道炎,甚至附件炎,为成人后不孕症,埋下祸根,幼女妇科病已引起人们的重视。妇科炎症治疗麻烦,反复发作不易治愈,更严重的是并发症多,治愈也更困难。常见并发症有不..
阅读:9518时间:2013-12-10
作为中医“望、闻、问、切”4诊法之首,望诊主要通过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的变化来判断病情。专家总结出了望诊中的“四型诊病法”:即从患者的脸形判断其易患疾病。该法简单易学,人人都可对照进行自我诊病,及早预防。呼吸型脸形:典型特征是面部颧骨高、双颊发红,甚至双..
阅读:9371时间:2013-12-10
中医是一门科学,中医师善于在临床实践中摸索规律、总结经验。检验给临床医生诊断病情提供了很多不能直接感知的体内生理和病理活动的信息,在临床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关于中医能不能利用检验报告作为诊断的依据,一直是中医人士争议的问题。有的中医师认为,中医诊断疾病最基本的方法是望..
阅读:9574时间:2013-12-10
人体有十二道正经,十四道别络,奇经八脉组成。一天有24个小时,在古代将一天做12时辰来计算,就是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对应人体的12正经,就是说每1个时辰(2小时)相对应的正经就会开始运行代谢最旺A.23:00-1:00是胆经运行代谢最旺的时候,若在此时没有进入睡眠或睡眠质量不好会出现口苦的反应,胆..
阅读:9441时间:2013-12-10
一、关于脉学应有的认识祖国医学的宝库,无论是在哪一个部门,都值得我们去发掘。拿脉学来说;这里面也蕴有着无尽的丰富的宝藏。脉学的文献资料,有必要进行深入地学习,特别是应该而且需要向老年中医前辈们学习活的经验。脉学的祖师除内经外,便是扁鹊。也就是太史公所讲的:“至今天下言脉者..
阅读:9497时间:2013-12-10
许多市民咽喉痒痛一般都会选择含服喉片来缓解,殊不知小小喉片学问大,服食不当会加重咽喉疾病,严重的更会引起口腔溃疡等口腔疾病。广东省人民医院耳鼻喉科主任陈少华教授说,他曾经接诊过一位病人,有慢性咽炎,感到口腔不适,病人便自己从药店购买喉片含食,并辅以抗生素服食,一周后咽喉肿痛异..
阅读:9287时间:2013-12-10
由于传统文化中一些尊古尚玄好巧的流弊和西方科学实证量化思想的两相积存,故对切脉存在着或过分推崇迷信或质疑反对甚至堂皇弃之的言行。那么,我们当取何种识见方较中肯呢?对于悬丝切脉的传说,窃以为在避讳森严的古代是较有可能实际存在的,但从文献记载之寡及后来并未成为中医诊脉的主式来看,&..
阅读:9483时间:2013-12-10
由于传统文化中一些尊古尚玄好巧的流弊和西方科学实证量化思想的两相积存,故对切脉存在着或过分推崇迷信或质疑反对甚至堂皇弃之的言行。那么,我们当取何种识见方较中肯呢?对于悬丝切脉的传说,窃以为在避讳森严的古代是较有可能实际存在的,但从文献记载之寡及后来并未成为中医诊脉的主式来看,&..
阅读:9238时间:201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