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学中医之诊脉,无不有"心中易了,指下难明。"之感叹,甚或以为"非才高识妙"则难识其奥。有志之士穷多年心血仍无所获,后则自惭才浅识陋,而退避三舍,不敢问津。真的是习学中医者见闻不够,悟性太低吗?我泱泱大国,难道真的几个“祖传中医”、民间“盲人名医”,才是真正的..
阅读:9329时间:2013-12-10
先父在1930年讲诊脉时说;诊脉不是只诊出一个脉,从一个脉就定病。诊脉必须诊出脉的病位、虚实、寒热、表里、气血,再辨明病证是有余还是不足,先治何病,后调何疾,这全在脉中诊出。譬如表有病不论风寒风热,脉的部位一定在浮位。温病的卫分证也在表,所以脉也在浮位。又如浮紧风寒、脉缓风虚、浮..
阅读:9560时间:2013-12-10
近代名医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影响深远。重温该书,体会张氏对脉诊亦多有发微创新,感悟颇深。辨外感与内伤脉象浮,为外感 张氏在寒解汤验案中载:一少年,孟夏长途劳役,得温病医治半月不效。张氏诊视,见其两目清白,竟无所见;两手循衣摸床,乱动不休,谵语不省人事,其大便仍每日一两次..
阅读:9301时间:2013-12-10
按:网上讨论脉诊的帖子似乎很少。现在把近代名医杨则民论脉诊的文字贴在这里,希望引起大家的讨论或争鸣——业中医者若对此无话可说是难以想象的。杨文中有个别术语可能会引起误解,比如那时不分心房和心室,即通称为心房,故特别指出。又,《潜厂医话》中的“厂”字,读作AN..
阅读:9490时间:2013-12-10
中医看病,以辨证论治为核心,在辨证论治中又以四诊八纲为要目,四诊八纲中又以四诊为前提,由四诊才能识八纲。在望闻问切四诊中,虽然脉诊排在最后,但它是中医诊断学中最重要的一环,起决定性作用的一环。清代毛祥麟说:“切脉辨证立方,为医家三要,而脉尤重,盖脉既明,自能辨证,而投药不..
阅读:9224时间:2013-12-10
四诊中的脉学,是祖国医学中的最精细的诊法之一。有的人说是没有根据,以为寸关尺那样极小的一个部位,而且三个指头距离那样近,怎么会搞出三部九候的那么多明堂出来?尤其是在那样的短短的一点桡骨动脉的地方,却有脏腑阴阳和人体上中下那么变化复杂而且范围广泛的东西配属和分布着。恐怕是理之所..
阅读:9266时间:2013-12-10
现在很多人都不信脉诊,有西医,也有中医,我初学时,我临床进修的一位老师也这样认为,在他的眼里,脉只不过是一小段血管,只能说明心脏的搏动,所谓的脉,只不过故作神秘罢了。然我不以为然,心想,既然是老祖宗传了几千年的东西,如果真是他们所说的那样,也不会流传到今天的。我所接触的第一位..
阅读:9784时间:2013-12-10
1974 年春节过后,我国著名中医学家、原浙江省中医院副院长魏长春老先生给我寄来了他对脉学古籍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总结《诊脉须识常与变》一文,供我学习。这篇医稿,一直珍藏至今,未肯轻易示人。魏老生前,本文未曾公开发表。现征得魏老先生哲嗣魏睦森主任医师同意,由本人整理后刊出,借以缅怀魏..
阅读:9469时间:2013-12-10
明时松江(今上海)名医姚蒙,精太素脉,“言人生死每奇中”,对贫困病人,常常给予方药不要酬金。时江南巡抚邹来学有病召姚医治,姚蒙欲辞不去,被强迫带去。至官署,邹高坐不为行礼。姚蒙则目光直视作发呆状,也不作声。邹伸手令诊脉,姚却不动地方,邹忽然明白,呼姚坐之,诊毕曰:&ld..
阅读:9434时间:2013-12-10
一、读脉书首先要说明的,是初时学习脉诊,必须将脉书读熟,王叔和的脉经,李濒湖的脉学。所谓脉书不厌百回读,而且不仅要熟读,还要烂读,烂,像吃的肉一样,必须烂,才不要嚼。这样,然后才可以谈切脉的道理。二、关于呼吸定脉初学脉时,要仔仔细细的以呼吸定脉,后来纯熟了,就不必数呼吸,而且..
阅读:9238时间:2013-12-10
一代大师、近代名医,盐山张锡纯,是一位善于继承,又勇于开拓进取的医家。他注重实践,临证辨治,精于脉法,且多深邃之见。张氏有云:“医家四诊,以辨证为最要。医者终身临证,而于诊脉之际,总觉游移而无确据。此固因脉法之难学,实亦脉学之出,不能简要详明,令人一目了然也。”余以..
阅读:9434时间:2013-12-10
一、关于脉学应有的认识祖国医学的宝库,无论是在哪一个部门,都值得我们去发掘。拿脉学来说;这里面也蕴有着无尽的丰富的宝藏。脉学的文献资料,有必要进行深入地学习,特别是应该而且需要向老年中医前辈们学习活的经验。脉学的祖师除内经外,便是扁鹊。也就是太史公所讲的:“至今天下言脉者..
阅读:9490时间:2013-12-10
连建伟,教授,国家级名中医,博士生导师。18岁即开始行医,师从诸多名医。1978年考入北京中医药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王绵之、岳美中等多位名师,精研《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历代方书,著述颇丰。临床以内科杂病和妇科病为主。治病强调脉症合参,知常达变。本文主要记载了连建伟教授妇..
阅读:9287时间:2013-12-10
问疼痛疼痛有虚实之分,即所谓“不荣则痛”和“不通则痛”。一般而言,新病剧痛属实,久痛时缓属虚;痛而拒按属实,痛而喜按属虚。问疼痛,应注意询问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及喜恶等。1.疼痛的性质和特点 导致疼痛的病因病机不同,可使疼痛的性质及特点各异。疼痛伴有..
阅读:9259时间:2013-12-10
问汗汗液是阳气蒸化津液出于腠理而成。问汗可辨邪正盛衰、腠理疏密和气血盈亏。问汗主要诊察有无汗出及其汗出部位、时间、性质、多少等。1.表证辨汗 表证无汗为表实,多为外感风寒;表证有汗为表虚或表热证。2.里证辨汗 汗出不已,动则加重者为自汗,多因阳气虚损,卫阳不固;睡时汗出,醒则汗止..
阅读:9259时间:2013-12-10
问寒热问寒热是指询问病人有无怕冷或发热的感觉。寒与热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是辨别病邪性质、机体阴阳盛衰及病属外感或内伤的重要依扰据。“寒”指病人自觉怕冷的感觉,临床上有恶风、恶寒和畏寒之分,》。病人遇风觉冷,避之可缓者,谓之恶风;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不能..
阅读:9175时间:2013-12-10
1.口气 酸馊者是胃有宿食;臭秽者多属胃热;腐臭者,可为牙疳或内痈。2.汗气 汗有腥膻味为湿热蕴蒸;腋下汗臭者,多为狐臭。3.痰涕气味 咳唾浊痰脓血,味腥臭者是肺痈;鼻流浊涕,黄稠有腥臭为肺热鼻渊。4.二便气味 大便酸臭为肠有积热;大便溏薄味腥为脾胃虚寒;矢气奇臭为宿食积滞。小便臊臭..
阅读:9203时间:2013-12-10
呼吸主要与肺肾病变有关。呼吸声高气粗而促,多为实证和热证;呼吸声低气微而慢,多为虚证和寒证;呼吸急促而气息微弱,为元气大伤的危重证候;久病肺肾之气欲绝,可见虽气粗但呼吸不匀,或时断时续。(l)喘:指呼吸急促,甚则鼻翼煽动,张口抬肩,难以平卧。临床有虚实之分。实喘者,发作较急,胸满..
阅读:9392时间:2013-12-10
(1)谵语:神志不清,语无伦次,语意数变,声音高亢,多为热扰心神之实证。(2)郑声:神志不清,声音细微,语多重复,时断时续,为心气大伤,精神散乱之虚证。(3)独语:喃喃自语,喋喋不休,逢人则止,属心气不足,或气郁痰阻。(4)狂语:精神错乱,语无伦次,狂躁妄言,不避亲疏,多为痰火扰心。(5)言..
阅读:9504时间:2013-12-10
望舌的临床意义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舌质与舌苔的变化是正邪斗争病邪进退的反应。一般情况下舌质与舌苔的变化和主病是一致的,如实热证多见舌红苔黄;虚寒证多见舌淡苔白;热邪内盛津液耗伤者,则舌红干苔燥;寒湿内停者,则舌淡润苔滑。若见舌质与舌苔变化不相一致时,应结合全身症状,进行综..
阅读:9350时间:2013-12-10
苔形 舌苔布满全舌者为全苔,分布于局部者为偏苔,部分剥脱者为剥苔。全苔主痰湿阻滞,苔偏舌之左右者,多属肝胆病证;苔剥多处而不规则称花剥苔,主胃阴不足;小儿苔剥,状如地图者,多见于虫积;舌苔全部剥脱,舌面光洁如镜者,称为“镜面舌”,为胃阴枯竭,胃气大伤。 ..
阅读:9378时间:2013-12-10
苔色(1)白苔:多主表证,寒证,湿证。苔薄白为病邪在表,病情轻浅;苔薄自而滑,主外感风寒;苔白而厚厚,主湿浊内盛,或寒湿痰饮;苔白滑黏腻多主痰溻显;若舌苔自如积粉,舌质红赤,则主湿遏热伏,或瘟疫初起;苔白厚燥裂,可见于湿温病邪热炽盛,暴伤津液。(2)黄苔:多主里证,热证。根据苔黄的..
阅读:9287时间:2013-12-10
(1)痿软:是指舌体痿软无力,。伸卷不灵,多为病情较重。久病舌体痿软,舌色淡白,属气血两虚,筋脉失养;痿软色绛,舌光无苔为肝肾阴液枯涸;突发舌体痿软,色红绛少津则为热灼阴液。(2)强硬:舌体板硬强直,活动不利,言语不清,称舌强。舌强而干,舌色红绛多为热人心包,灼伤津液;舌强语謇,口..
阅读:9147时间:2013-12-10
(1)老嫩:辨虚实的关键。舌体坚敛苍老,纹理粗糙,为老舌,主实证或热证,多见于热病极期;舌体浮胖娇嫩或边有齿痕,纹理细腻,为嫩舌,主虚证或寒证,多见于疾病后期。(2)胖瘦:舌体肥大肿胀为胖肿舌,主脾虚湿蕴;舌体瘦小薄瘪为瘦瘪舌,主气血虚或阴虚。舌淡白胖嫩,苔白水滑,多为脾肾阳虚,水..
阅读:9245时间:2013-12-10
(1)淡白舌:舌色较淡红舌浅淡,主虚证、寒证。多为阳气衰弱或气血不足,使血不盈舌而致。舌淡白而胖嫩多为阳气虚弱;淡白而瘦薄多为气血两虚。(2)红舌:舌色较淡红舌为深,甚至呈鲜红色,主热证。多为热迫血行,舌之血脉充盈所致。全舌红,质粗有苔,甚至起芒刺者多为实热新病;舌红而舌心干燥可为..
阅读:9245时间:2013-12-10
望舌神 是判断疾病预后的关键。舌质红活明润,舌体活动自如者为有神,说明津液充足,气血充盈,或病情轻浅,正气未伤;舌质干瘪晦暗,舌体活动呆滞为无神,说明津液亏乏,气血虚衰,正气已伤,病较危重。 ..
阅读:9504时间:2013-12-10
舌诊历来为医者所重视,望舌对了解疾病本质,指导辨证论治有重要意义,故有“舌为心之苗,又为脾之外候”之说。望舌主要是观察舌质与舌苔的变化。舌质也称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舌苔是附于舌面的一层苔垢,由胃气上蒸而成。病苔由胃气夹邪气上蒸而成。足太阴脾经、足少肾经、足厥阴..
阅读:9217时间:2013-12-10
望小儿指纹望小儿指纹是指通过观察小儿食指掌侧前缘浅表络脉的部位及形色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适用于3岁以内的小儿,与诊成人寸口脉具有相同的原理及意义。小儿指纹是手太阴肺经的分支,按部位可分为风、气、命三关。食指第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第三节为命关(参见图5-1)。诊察时,抱置..
阅读:9567时间:2013-12-10
望小便小便清澈而长为寒,赤而短少为热;其色黄甚可见于湿热证;黄赤混浊,或偶有砂粒为石淋;混浊如米泔、淋沥而痛是膏淋;尿带血色、热涩刺痛为血淋。小儿尿如米泔,多是食滞肠胃,内生湿热,或为脾虚。 ..
阅读:9371时间:2013-12-10
望大便虚寒之证大便溏薄,实热之证大便燥硬;便如羊粪为肠燥津枯;大便清稀如水样,属寒湿泄泻;大便黄褐如糜状,溏黏恶臭多为湿热泄泻;小儿绿便有泡多为消化不良或受,晾;大便脓血,赤白相杂是下痢;便血色鲜红者是血热,色黑如漆为瘀血内积;先便后血,其色褐黑者,病多在脾胃,又称远血;先血..
阅读:9434时间:2013-12-10
怀疑你的诊断?请仔细阅读,找出你可能真的。 有时甚至错过了最好的医生马克:约40的所有错误,使占百分之误诊医务总监说,国家病人安全基金会。这是因为许多疾病有类似的症状,也可以检测测试,你的医生可能认为没有必要,如果他有信心在他的判决只。如果你在了解经常被混淆的条件,不过,你可以..
阅读:9364时间:2013-12-10
我们正处在一个全球性的能源危机之中,但它与石油无关。问题是不明原因的疲劳。“我太累了,我只是不能做什么,我过去做。”“我很想去,但老实说,我没有精力。”“性别?你的意思是正确的吗?”如果你像大多数女人一样,这些话已经成为咒语,我们集体的回声越来越..
阅读:9406时间:2013-12-10
一不宜喝牛奶、豆浆。喝这些东西容易使舌苔变白腻,造成医生误诊。二不宜吃橄榄、乌梅、杨梅。这些食物容易使舌苔变黑,造成医生误诊。三不宜饮酒或吃过热过冷的食物。酒、饮料属于热性,易使气血运行变快,舌质变红,脉搏增快,影响对疾病的诊断。同样,过热过冷的食物也是如此。四不宜喝咖啡、吃..
阅读:9196时间:2013-12-10
望形,即望形体,是观察病人形体的强弱胖瘦、体质形态和异常表现等来诊察病情的方法。1.形体强弱 主要反映脏腑的虚实和气血的盛衰。(1)体强:指身体强壮。表现为骨骼粗大,胸廓宽厚,肌肉充实,皮肤润泽,精力充沛,食欲旺盛。说明内脏坚实,气血旺盛,抗病力强,不易患病,有病易治,预后较好。(2..
阅读:9217时间:2013-12-09
按诊是医生用手直接触摸或按压病人某些部位,以了解局部冷热、润燥、软硬、压痛、肿块或其他异常变化,从而推断疾病部位、性质和病情轻重等情况的一种诊病方法。其手法主要是触、摸、按、叩四法。临床上多先触摸,后按压,由轻到重,由浅人深,先远后近,先上后下地进行诊察。1.按胸胁 主要诊察心..
阅读:9203时间:2013-12-09
1.问小儿 主要应了解出生前后的情况、预防接种和是否患过麻疹、水痘等传染病及传染病接触史。小儿常见致病因素有易感外邪、易伤饮食、易受惊吓等,故受寒、喂养、受惊等情况应详细问及。此外,父母兄妹健康状况及遗传性疾病史均应询问。2.问妇女 除常规问诊内容外,妇女应加问月经、带下、妊娠和..
阅读:9203时间:2013-12-09
问二便,主要是询问二便次数、便量、性状、颜色、气味以及便时有无疼痛、出血等症状,以了解脾胃、大肠的寒热虚实和肺、脾、肾及膀胱情况。1.问小便 小便色黄赤而短少者,多属热证;清长量多者,多属寒证;多尿且多饮而消瘦者,为消渴;尿频量多而清,为下焦虚寒;尿频尿急而色赤,甚至尿血尿痛,..
阅读:9217时间:2013-12-10
主要问食欲好坏,食量多少,有无口渴,饮水多少,冷热喜恶, 口味偏嗜,以及异常口味等情况,以判断胃气有无及脏腑虚实寒热。1.食欲与食量 食少纳呆者,或为脾胃气虚,或为内伤食滞,或为湿邪困脾;厌食脘胀,嗳腐吞酸,多为食滞胃脘;喜热食或食后常感饱胀,多是脾胃虚寒;厌食油腻,胁胀呕恶,可..
阅读:9203时间:2013-12-10
望色是指通过观察病人皮肤色泽变化以了解病情的方法。皮肤色泽,是脏腑气血之外荣,因而望色能了解脏腑功能状态和气血盛衰情况。《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望色以望面部气色为主,兼望肤色、目睛、爪甲等部位。根据五行学说和藏象理论,五色(青、黄、..
阅读:9252时间:2013-12-10
1.望日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中医的“五轮学说”将目的不同部位分属于五脏,即目眦血络属心,白睛属肺,黑眼属肝,瞳仁属肾,眼睑属脾。故目可反映五脏的情况。(1)色泽:目眦赤为心火;白睛赤为肺火;全目肿赤为肝火或肝经风热;眼睑红肿湿烂为脾有湿热;白睛色黄为湿热或寒湿;白..
阅读:9231时间:201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