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直肠疾病
直肠炎症性疾病: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直肠炎、直肠结核。
直肠肿瘤:直肠息肉、直肠乳头状瘤。直肠癌、直肠类癌、邻近恶性肿瘤侵人直肠。
直肠损伤:放射性直肠炎,异物、器械检查或活检等导致的损伤出血。
1.2、结肠疾病
炎症性病变:急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肠病、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结肠克罗恩病、慈室炎与慈室溃疡。
肿瘤:结肠癌、结肠息肉病。
1.3、小肠疾病
炎症性病变: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慈室炎与慈室溃疡0rohn病、肠结核、肠伤寒。
肿瘤:恶性淋巴瘤、平滑肌肉瘤、小肠类癌、癌、纤维肉瘤、神经纤维肉瘤。平滑肌瘤。脂肪瘤、腺瘤、纤维瘤、血管瘤。
1.4、全身性疾病
急性传染病: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
血小板因素及凝血机制障碍:血小板减少性紫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友病等。
尿毒症。
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 结节性多动脉炎。
痔疮和肛裂等肛门疾病引起的大便出血一般是便后滴血,常伴有便后肛门疼痛的症状,严重时喷血、血色鲜红,且血与粪便并不混和。痔疮出血则有小肿块凸出,鲜血呈滴状或者喷射状排出。
如果大便滴血并且混有粘液或者脓血,还伴有腹痛、发热等症状,则有可能是结肠累疾病,结肠和直肠一样也有息肉和癌症的发生。
如果是持续便血,且有下坠感,便秘和腹泻交替发生,体重在短期内明显下降,则有可能是直肠癌,这类情况必须引起重视,尽早到医院检查。
如果患有全身性疾病,则大便出血仅仅是症状之一,一般全身其他部位还会有出血的情况发生。
要注意大便出血的特点,不同疾病的便血性状、出血方式和颜色都不同,而且不同疾病出现便血外伴有的其他症状也不尽相同,如果出现持续性便血还是询问医生最为妥当。
肛肠外科:便后有鲜红色血,或排鲜红色血便,一般不伴剧烈腹痛的病人,应挂肛肠外科,如痔疮。
普通外科:鲜血便,伴剧烈腹痛甚至休克的病人,应挂普通外科。
肠道门诊:急性起病,排脓血样便的病人,应挂肠道门诊。
消化内科:排黑便、暗红色血便,或有慢性结肠炎史,经常排鲜红色血便的病人,应挂消化内科。
血液科:便血伴有全身出血倾向者,应挂血液科进一步检查。
肾内科:原有肾炎史,又出现血便者,应挂肾内科。
便血后的早期、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等可无明显变化,但当补充等渗液体、扩充血容量后,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及血细胞比容的测定有助于失血量的判断。血尿素氮升高的程度也有利于出血量多少的判断(称肠源性尿素氮升高)。
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及血细胞比容不再进行性降低,或血尿素氮降至正常,均提示出血已经停止。
X线钡餐或钡剂灌肠检查。气钡双重造影行十二指肠、空回肠检查或行全结肠检查,对肠道结核、克罗恩病、血吸虫病、溃疡性结肠炎、肠扭转、肠套叠、息肉或癌肿等疾病的诊断有较大帮助。
腹部B型超声波或CT、MRI检查。对中、晚期结肠癌均有辅助诊断价值。如发现腹腔内或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则对肠结核、淋巴瘤等疾病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选择性血管造影检查。便血时,行选择性肠系膜上、下动脉插管造影检查,可明确出血的部位,也有利于血管畸形等疾病的诊断,因此,对不明原因的便血患者,为明确出血部位或病因,行选择性血管造影是必不可少的检查。
大便出血患者多注意饮食和营养:腹泻期要注意补充营养,又要适当减少饮食中的纤维素成份,像韭菜、芹菜、蒜苔等,要用少渣饮食,以减轻高纤维素成份可能给结肠粘膜带来的机械性损伤。
大便出血患者少纤维、低脂肪食物有促进肠蠕动、刺激肠壁的作用,但不易消化,对肠道不利,故应限制。多油及脂肪类食物,除不易消化外,其滑肠作用又可使腹泻加重,所以油炸、烹调、油煎及肥肉类和食用油应控制用量。
大便出血患者注意补充蛋白质及维生素。在日常饮食中应选用一些易消化的优质蛋白质食品,如鱼、蛋、豆制品及富含维生素的新鲜嫩叶菜等。最好食用菜汁,以减少纤维的摄入,因为慢性肠炎病人的消化吸收功能差,应采用易消化的半流少渣饮食、少量多餐的方法,以增加营养,改善症状。慢性结肠炎急性发作时,应食粥类、精米面类、鱼虾、蛋及豆制品和易消化的食物,以使肠道得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