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孩子需要认知的是真实的世界,孩子的想象力也离不开真实事物的支持,孩子的感官需要真实世界全面的刺激,我们自己离开真实
“我觉得现在很多育儿APP做得很好啊!”一位2岁2个月的妈妈和大家分享。
“首先,它里面的游戏很有意思。比如有个种土豆的游戏,需要孩子播种、浇水、收获,然后得先把发了芽的土豆挑出来,最后要开着车运到市场上去卖。孩子能了解土豆是怎么种出来的,还可以知道发了芽的土豆是不能吃的,菜要运到市场上去卖等等,我觉得很好。”
“其次,整个游戏的画面做得也很唯美,我觉得对孩子颜色识别能力的发展很有帮助。就像我们看阿凡达的时候,那种美呈现在眼前,让我感觉在仙境里一样……”
“你的孩子现在看APP的时间是多久?”
“有时候把IPAD给他,自己一忙就忘了收回来,有时候他一看就是两小时……”
在场的家长都吸了一口凉气。
另一位妈妈马上发言:“我的孩子3岁3个月了,现在疯狂迷恋电视,吃饭不吃,睡觉也不睡,让他睡觉要把电视关了,他死活都不让,整天就跟挂在电视上一样,让我们很头疼,而且我非常担心他的眼睛……”
在这个电子产品时代,孩子们很难逃出它们的魔爪。
我都不用说什么,第二个妈妈已经把第一个孩子在不久的将来可能出现的状况说了出来。我们以为找到了一个让孩子能安静下来,并且貌似能学到一些知识的东西,但其实是在给自己挖了个陷阱。
“视力的问题我一会儿再谈,先说说什么是2岁多孩子需要的东西。”
想象力
“孩子从1岁多就开始发展想象力了,他们最开始是假装给动作们喂饭、拿个小锅做饭、把自己想象成火车头在家里横冲直撞,到了幼儿园他们最喜欢做的游戏就是过家家,所以想象力是他们成长过程中非常需要的。”
“但是他们的想象力和成人不同,我们在脑袋里想就行,孩子在这个阶段必须有实物作为依托:给动物喂水,他得拿把勺子;做饭也不是凭空就出来,哪怕是茶杯盖,也得拿一个真实的物品过来当锅。他们的想像离不开真实的东西。”
“而APP里的游戏是纯粹的虚拟游戏,除了拿在手里的IPAD,没有任何东西是真实的,对于孩子来说,这个时候他们做的只是看里面的内容,就跟我们看肥皂剧一样。看肥皂剧是为了学习吗?No,是为了让脑袋不思考。”
完全排斥APP?
“我们为什么把孩子扔给电视扔给APP?因为我们家长忙,但更多时候是我们不知道该和他们玩什么。所以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如果孩子喜欢看这些游戏,那就说明里面有可取之处,只不过这些游戏不应该直接扔给孩子,而是让我们先看,从里面学习一些孩子可能喜欢的游戏,然后在现实生活中和孩子一起把它“表演”出来。”
“可以带着孩子去公园里铲土,孩子对着泥巴就能玩一个小时,然后假装种上土豆或者其他种子,接着买菜的时候带着孩子一起去买,挨个把蔬菜名告诉孩子,如果恰巧看到一个发芽的土豆,这时候告诉他“长成这样的土豆就不能吃啦~”,最后递给孩子一个土豆让他“运”回家……”
“孩子的想象需要真实事物的支持,孩子要认知的也是真实的世界,在APP或电视上看了1万遍土豆,也不如带孩子去菜市场摸一次真实的土豆。”
“这样说挺有道理,不过我觉得那些APP确实做得很唯美,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场景我们都看不到。”那位妈妈继续提出自己的疑惑。
什么是“美”?
“电影中的特技确实会让人美得窒息,但这却是成人的感受。为什么?因为在面对那些美轮美奂的山水时,我们的记忆库会被打开,曾经经历过并感受到的山水的美丽被重新提炼出来。但是一个没有见过山没有摸过水的孩子,他只能傻愣愣地看着。”
“很多教育理念,都推崇自然教育。蒙氏的教具都是用自然材料做成,在华德福孩子们的课程中,种植、收货这些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东西都是必修的。”
“感受过自然的人,他的感觉才能丰富,站在黄河边上听到河水的咆哮,闻着河水的味道,感受水滴打在身上的冰凉,人和自然每一个细胞每一种感觉都建立了链接。而特效再美,它利用的也只是我们听觉和视觉两种器官。”
“电子产品只能刺激人类有限的器官,其他的感官则没有机会得到刺激。“用进废退”,对于孩子来说,这无疑不是一种损失。”
孩子能“看”到什么?
“另外,孩子看到的世界和我们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孩子的视觉系统要到6岁左右才能发育完全,1个大月孩子的视力只有光感或者只能察觉眼前有物体在动,但看不清物体,2岁的孩子视力只能达到成人正常视力的一半,3岁时视力也只有4.8,所以我们感觉到的阿凡达的美景,在孩子眼中也许就是雾茫茫的一片。”
孩子需要认知的是真实的世界,孩子的想象力也离不开真实事物的支持,孩子的感官需要真实世界全面的刺激,我们自己离开真实的世界也太久了,听不到自然的召唤了。
后记:是完全不能让孩子接触电子产品吗?也不是,上了幼儿园,某个动画片或流行的电子游戏必然会成为他们交流的内容,所以为了孩子社会化的需要,我们还是要允许孩子看一部分这些东西。只不过我们要尽量延长孩子接触自然,沉浸在绘本中的时间,当他们体验到了真实的东西,就更不容易沉迷在虚拟的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