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分成五层七类:谷薯类(主食)、水果类、蔬菜类、肉禽蛋类、奶类及奶制品、坚果类、油脂等。所谓的营养均衡是说这七大类的一个均衡,不多吃也不少吃。其中,谷薯类(主食)中杂粮的摄入量不应低于总量的1/5。以孕中晚期为例,一般要保证每日350-450克的主食量,食量偏小的孕妇也应该在250克以上。
每天分成5-6餐,除了每日3次正餐外,上下午或睡前可以增加一次加餐,如水果、面包、热牛奶等食物,这样可以避免正餐时因饥饿造成大吃大喝,有助于孕期体重的控制。特别是对于血糖偏高的准妈妈,应少量多餐,维持血糖在正常的波动范围。减少摄入血糖指数高的食物。
孕期运动的总体原则是适度+持久。运动时,不要勉强自己,如果感到劳累、肚子紧等不适,应该稍事休息、减少运动量。孕期运动贵在每天坚持,所以日常生活中要“挤”出时间进行适量运动。这样可以帮助准妈妈消耗过多的热量,增加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控制体重,同时也有利于自然分娩。
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规律产检,生活规律,保持乐观的心态,都会有助于孕期体重的控制。准妈妈应该避免吸烟、饮酒,尽量不熬夜,少食冷饮、甜品、油炸类食物等。
孕妈咪为了给腹中宝宝提供足够的养分必须适当增加营养,但是,妊娠期间并不是吃得越多、体重越重越好。相反,孕妈咪进食过多、营养成分比例搭配不当、极易导致营养过剩,从而使体重超出正常的范围,这样对对孕妇胎儿皆不利。
孕妇体重增加过快过多可引发各种各样的并发症,还会导致生出巨大胎儿几率增大,而巨大胎儿将来得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脏病的几率往往比正常体重胎儿要高。一般认为,常见的慢性病,如2型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都是胎儿起源的特征。研究表明,孕期体重增加超过18千克时,巨大儿的发生率将超过10%,更容易发展为儿童期和成年期的肥胖,并且罹患相当疾病。
孕期孕妇体重增长过快,会导致巨大儿、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等等问题。有研究指出,虽然体重过增者异常胎儿并不常见,但剖腹产发生率居高不下,当孕期体重增加超过20千克,剖腹产率可高达60%,并伴随娠高征高发。尤以妊娠后半期体重异常增快为主要征兆,日本妇产科学会制定妊高征诊断标准之一为:每周增加500g以上,并认为13-15g以上孕妇娠高征发生率较高。
对孕妇而言,超重的“准妈妈”患上妊娠并发症几率比正常“准妈妈”高得多,这些并发症包括妊娠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血栓形成、产后抑郁症等。此外,超重“准妈妈”由于分娩巨大儿几率增加,导致难产使用产钳助产和剖宫产率增加,加重了产妇的损伤,且易导致产后出血及感染。
对胎儿来说,因为难产,胎儿产伤发病率增高,这些疾病包括颅内出血、锁骨骨折、臂丛神经损伤及麻痹,甚至新生儿窒息死亡等。这样的胎儿,成年后Ⅱ型糖尿病、高血脂症、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明显高于正常人群。
一般来说,我们会建议正常孕妇在第一孕期(1-3个月)每月增加体重0.5千克左右,有些孕妇由于有妊娠反应,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还会出现体重下降的情况,这也不必过于担心;在第二孕期 (4-6个月),体重每周增加0.25-0.35千克,孕中期3个月体重一共增加4千克左右;在怀孕后期,体重每周增加0.5千克左右,在最后 3个月体重增加6千克左右。
一般来说,孕妇在怀孕12周以内体重增加不要超过3公斤;孕12-28周建议体重增加5-6公斤;孕28周以后到分娩前建议体重增加5-6公斤。孕前过胖和过瘦的人都应该尤其关注孕期的营养和体重控制,而对于尚未怀孕的女性应该在积极管理好体重后再怀孕。
首先根据孕前的体重和身高计算:BMI=体重(公斤)/身高的平方(米),然后根据计算出来的值查看下面所在的区间,就可以判断自己整个孕期体重增加多少合适了。
孕前BMI<19.8,孕期总增重12.5-18公斤为宜;孕前BMI在19.8-26之间,孕期总增重11.5-16公斤为宜;孕前BMI在26。1-29.9之间,孕期总增重7-11。5公斤为宜;孕前BMI>30,孕期总增重大于6公斤就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