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你不觉得咱家的孩子跟别的孩子有点不一样?”“是吗?”“昨天还惹得小朋友们大笑。”“为什么?”“只有他一个人戴了帽子。”“那又有什么可笑的呢?”“因为他的帽子都......
“你不觉得咱家的孩子跟别的孩子有点不一样?”“是吗?”“昨天还惹得小朋友们大笑。”“为什么?”“只有他一个人戴了帽子。”“那又有什么可笑的呢?”“因为他的帽子都快把眼睛遮住了。”这…
“你不觉得咱家的孩子跟别的孩子有点不一样?”
“是吗?”
“昨天还惹得小朋友们大笑。”
“为什么?”
“只有他一个人戴了帽子。”“那又有什么可笑的呢?”
“因为他的帽子都快把眼睛遮住了。”
这夫妇俩谈论的是他们的独生儿子阿聪的情况。两人的看法有些不同。
阿聪无论是在邻里间,还是在幼儿园,都与普通孩子有点不同。他也没有什么特别奇怪的行为,只是根据自己的想法做出与众不同的举动而已。“我是因为阳光晃眼,才把帽子戴得低了一些,这又有什么可笑的呢?”他有他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这对他来讲是极其自然的事情。他认为别的孩子即使把帽子戴在后脑勺上也与他无关。
儿童的心理分析:母亲担心的是“阿聪与众不同”,父亲似乎没有把这当回事儿。
的确,阿聪在很多场合与小朋友有些不同。但是,这种不同并没有给人以古怪、异常或有问题的感觉。这是他本人个性的表现。他是“自己怎么想就怎么做”,可以说是“自行其是”或“我行我素”吧。
假如是这样的话,就不要老是惦记着如何去消除他的与众不同之处,而是应该以坦率的态度接受阿聪本人的想法并以理解他的态度对待他。
社会风气是“只要和大家一样就好”,但是,尊重有个性的生活方式,承认它,想办法让它得到更大的发展才是最为重要的。
个性是指人的需要、兴趣、理想、信念等个体意识倾向性以及在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所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儿童的个性不同,处理事情的方法也大相径庭。儿童的情感发展及社会化水平决定了他与别人是否能友好相处,他的活动能力和精力水平决定他将来属于兴趣型、动机型还是野心型。在成长的不同时期,儿童的个性发展也稍有区别。
走过人生第一年时,父母的指导非常重要,这时宝宝最信任的也是父母。2-3岁时,他就会表现出自我意识和权力意识,个性差异就初步显示出来了。4岁左右的学龄前期儿童,个性已经相当鲜明,他们在气质、性格上表现各异,有的好动、灵敏、反应快;有的沉静、稳重、反应慢;有的好哭,易激动;有的活泼、开朗;有的能和别人友好相处;有的则霸道、逞强。这时,当他做错事时会产生内疚感,但他经常明知故犯,故意做些你不喜欢的事情,过后又非常内疚。有时他会充满信心地去做一件事,但失败后就会产生自卑感。
学龄前期的儿童,虽然个性差异已经很明显,但是距离个性的定型还相差很远。随着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还会不断地发生改变。在家庭与幼儿园这样特定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儿童自身的个性也逐渐系统化,具有了比较稳定的情绪反应体系。比如,生活在充满爱心的环境中,儿童经常体验到愉快、轻松的情绪,他对别人的关心也会报以信任的态度。而生活在缺乏爱心的环境里,而且经常受到斥责的儿童,常常会消极对待他人的关怀。经常受老师赞扬的儿童,自信心会很强,而不受老师重视的儿童常会表现出自卑的倾向。这种情绪反应固定下来以后,就会成为儿童的个性特征。儿童的个性不同,对社会及他人的态度也不同,有爱心的儿童会同情弱者,乐于帮助他人。而缺乏爱的儿童则会冷漠地面对社会。面对困难,从小娇生惯养的儿童会束手无措,能干的儿童则会尽快地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儿童的个性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会通过行为逐渐显示出来,父母如果能及时掌握儿童的行为方向,并正确地加以引导,那么儿童会变得自信心十足、并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从而成为一个幸福快乐的人。
小编导读:怎样影响孩子的个性?影响孩子个性发展的因素通常包括遗传,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如果没有先天的疾病因素,父母应该从生活中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那么怎样影响孩子的个性呢?
我的女儿已经5岁4个月,高高大大,比较漂亮,但是我感觉她比别的小孩幼稚。她非常想与小朋友玩,以她的体魄,应是领导者,可她总是追随者。她在亲人面前,有时桀骜不驯,而对别人(主要是小朋友),却殷勤讨好,最担心的是别人不跟她玩。
茅于燕:我想将女儿培养成一个自信、有独立能力、愿意思考的人,尤其反感她将来是一个缺乏个性,易被人所影响和操纵的人。我也认为女儿更具有条件成为一个强者,现在她还算是一张白纸,我该怎样做?
你对孩子的关注,希望她成为一个自信、有独立能力、愿意思考问题的人,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正确的。但是,你从她长得高高大大的,比较漂亮,就认为她应该是领导者,而不是追随者,这就有点偏颇了。
领导者并不都是高高大大的。主要是由于他的调查力、预见能力、组织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才成为领导者的。而且领导者总是极少数,不必要求每个人都成为领导者。反之,不是领导者,甚至是个追随者(指在某些方面),也不是什么问题。
自信、独立、愿意思考问题是美德,应该着意培养。主要是在生活中、学习中和游戏中来做。一个有自信、不依赖别人、愿意思考问题的人也可以在某些方面、某个场合是追随者。比如玩游戏、外出、收拾玩具时,可能会跟着别人做,但在学习、在解决问题时,他完全可以独立、自信、有创造性地思维。在某些情景下追随与自信、有创造性,并不矛盾。
培养这些美德应创造机会,帮助她独立处理问题,尽量采纳她的意见,不要扼杀她的创造性。当她有进步、有创造意愿时,要大力表扬。有时可以摸拟一些情景,让她来处理,在具体情景中来帮助她。比如让她独自到邻居家借物;在亲友面前朗诵;让她参加文艺表演;参加棋类、书法等活动,都是好办法。
另外,你说孩子对小朋友殷勤讨好,怕别人不跟她玩。“殷勤讨好”这种词用在一个五岁多的小朋友身上,似乎太过份了。你所说的恐怕是她喜欢小朋友,对小朋友很亲热,这有什么不好呢?这说明她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走”得很好。
“强者”指的方面很多,可以是学习方面的强者,管理能力方面的强者,组织能力方面的强者。你可以观察孩子在哪方面有表现,就可在这方面培养。当然,孩子现在还小,以后也会有变化,这没关系。千万不要认为只有领导人,指挥人的人才是强者。
如何培养孩子的个性
1、培养独立性:一是日常生活的独立性(如自己洗脸、穿衣、吃饭等);二是精神生活方面的独立性(如人际交往、自信心等)。
2、培养果断性:即在一个复杂而困难的面前,能明确而及时地做出决定。这须要有勇敢、沉着冷静的性格。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培养。
3、培养坚持性:平时要培养儿童坚持完成作业,坚持为集体做事的性格。
4、培养自制力:要将其与培养自觉性联系起来,明确行动的目的和意义,养成按照一定的要求约束自己的好习惯。
5、培养交往能力:培养小孩子和别人相处好,多照顾别人,要从小训练,认真去做。
家庭因素对儿童性格的影响
1、教养方式
(1)爸妈教养比较民主,则孩子独立、大胆、机灵、善于与别人交往协作,有分析思考能力;
(2)爸妈过于严厉,经常打骂,孩子则顽固、冷酷无情、倔犟或缺乏自信心及自尊心;
(3)爸妈过于溺爱,孩子就任性、缺乏独立性,情绪不稳定、骄傲;
(4)爸妈过于保护孩子,则孩子被动、依赖、沉默、缺乏社交能力;
(5)爸妈教养意见有分歧,孩子就警惕性高,两面讨好,易说谎,投机取巧;
(6)爸妈支配型教养孩子,孩子就顺从、依赖、缺乏独立性。
2、家庭气氛:一般和睦的、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在事业和生活上互相支持的家庭气氛,对孩子的性格有积极的影响。相反,父母间的争吵、隔阂、猜疑甚至关系破裂(父母离异或父母病故)青少年犯罪率高。
3、家庭结构:有研究表明,来自两代人家庭的儿童在好奇心、坚持性、伙伴威望、与人关系及对劳动态度上均优于来自三代人家庭的儿童。这主要与三代人家庭中祖(外祖)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等因素有关。
4、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在目前我国独生子女普遍的社会,如果不注重对独生子女进行有意识的培养、教育,很容易使他们形成任性、不关心别人、自私等不良性格。
学龄前儿童的性格特征
1、求知欲强:爱学习,有各种各样的兴趣,注意力比较稳定,善于把开始的事一直做到底。
2、富于友爱感:爱和其它小朋友一起玩,玩时能友好相处,善于把自己的愿望与集体相结合。
3、爱劳动:自主能力强,穿衣、吃饭都要求自己做,主动帮成人做事。
4、有同情心:关心老人,愿意帮助他人,不欺侮比自己小的孩子。
5、道德感和美感:具有爱人民、爱祖国的萌芽,喜爱唱歌、跳舞、朗诵诗等。
6、克服困难的态度:遇到困难努力去克服,并想出办法去完成任务。
7、独立性逐步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