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肾萎缩与肾衰的区别
肾衰竭简称肾衰,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它发生在各种慢性肾脏病的基础上,缓慢地出现肾功能减退而至肾衰竭。肾萎缩是一种形态学的名词,它说明一种比正常肾脏要小的症状。
肾衰竭不是肾萎缩,但是肾衰竭可以导致肾萎缩。肾衰竭早期一般由于负荷过重肾脏是增大的,到晚期,肾单位大部分损毁,大都会出现肾萎缩。
这是两种不同的病症,肾衰竭是指肾脏功能异常,不能充分地将有毒物质排出体外。肾衰竭能由许多原因引起,其中一些因素导致肾脏功能急速下降(急性肾衰竭),而另外一些原因又造成肾脏功能逐渐降低(慢性肾衰竭)。
肾萎缩是一个病理解剖学名词,也就是说肾脏萎缩,体积明显减小,也称终末期肾脏。这时肾萎缩患者的肾小球、肾小管已大部分或全部破坏,肾脏已失去生理功能。
2、肾萎缩的临床病因
肾萎缩一般会出现左肾萎缩、右肾萎缩及双肾萎缩症状。一般来说引起肾萎缩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得知肾萎缩后需考虑为先天性肾发育不全,其次考虑为末期肾脏疾病,即肾衰竭、尿毒症或某些急性病症。如:急性肾小球性疾病、糖尿病性肾硬变、肾移植排异、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皮质坏死、Alport综合征、急性肾小管坏死、高血压性肾硬化。
3、肾萎缩的临床特点
3.1、对侧肾脏代偿性增大不常见,但肾血流量多数增强。
3.3、肾动脉狭窄伴患肢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并不常见。
解决肾萎缩怎么治疗的问题,需要探究肾萎缩产生的根本性原因。肾脏受到外界的侵袭,炎症反应发生、细胞表型转化导致肾脏纤维化的逐渐发生与进展,从而肾脏实质受到损害,肾脏也随之缩小。而对肾萎缩治疗也应该把治疗重点放在如何阻止肾脏纤维化上,这一观点的确立与肾病年会的精神不谋而合。
治疗重点为:修复肾脏受损组织、恢复肾脏功能,阻止肾脏纤维化的进展,阻断肾脏继续萎缩。
治疗具体原理为:促使肌成纤维细胞凋亡和免疫复合物的吞噬;减少ECM的合成增加其降解作用,肾脏受损组织就还有可能得以部分修复,肾功能也可以逐渐的恢复,肌成纤维细胞和免疫复合物的凋亡,阻断其继续合成和分泌增ECM,增加肾脏内降解酶的生成,增强其对ECM的降解活性,减少ECM对肾脏组织的破坏,逐渐逆转受损的肾脏功能。
1、血常规检查
明显贫血,为正常细胞性贫血,白细胞数正常或增高。血小板降低,细胞沉降率加快。
2、尿常规检查
随原发病不同而有所差异。其共同点是:
2.1、尿渗透压降低:多在每公斤450mosm以下,经重低,多在1.018以下,严重时固定在1.010~1.012之间,作尿浓缩稀释试验时夜尿量大于日尿量,各次尿比重均超过1.020,最高和最低的尿比重差小于0.008。
2.2、尿量减少:多在每日1000ml以下。
2.3、尿蛋白定量增加:晚期因肾小球绝大部分已损伤,尿蛋白反而减少。
2.4、尿沉渣检查:可有多少不等的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和颗粒管型,蜡样管型最有意义。
3、血生化检查
血浆中白蛋白减少,血钙偏低,血磷增高,血钾和血钠随病情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