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腹胀和胃肠胀气者应避免豆类、白菜以及其他难以消化的食物。应避免大量使用加有山梨醇这类人工增甜剂的食物、药物和口香糖。
经常放松心情,多做深呼吸,多外出走走。生活饮食注意,少吃对肠胃刺激性较强的东西。服用一些对调整肠道菌群比较有效的保养品及食物。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组持续或间歇发作,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或)大便性状改变为临床表现,而缺乏胃肠道结构和生化异常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
检查:
1、粪便检查可有黏液,但无脓血,潜血阴性,细菌培养,血吸虫、寄生虫等均阴性。
2、X线钡剂灌肠造影正常,或肠管痉挛呈“线征”和结肠袋加深增多。
3、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肉眼观察黏膜无异常,活检也无异常。但在插镜时可引起痉挛、疼痛,或在充气时引起疼痛。如疑有脾区综合征,可在检查时慢慢注入100~200ml气体,然后迅速将镜拔出,嘱病人坐起,在5~10min后即可出现左上腹痛,向左肩放射,这可作为脾区综合征的客观指征。
4、结肠肌电检查正常人结肠平滑肌基础节律6次/min,而IBS患者3次/min多见。正常进餐后结肠肌峰电位(spikepotentia1)立即增加,30min达高峰,50min后静息下来,而IBS患者在前30min增长缓慢,70-90min才渐达高峰。动力学变化腹泻型患者结肠腔内压力降低,而便秘者压力增高。对胆酸、新斯的明、CCK刺激的动力学反应增强。
用15C作PET肠扫描,可见直肠扩张后IBS患者脑血流图谱与正常人不同。功能性MRI(fMR1)检查IBS与正常人间脑图表现亦有差异。
罗马Ⅲ将其列为功能性肠病的一类,患者以中青年人为主,发病年龄多见于20~50岁,女性较男性多见,有家族聚集倾向,常与其他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如功能性消化不良并存伴发。按照大便的性状将IBS分为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和不定型四种临床类型,我国以腹泻为主型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