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有黄疸的,他们的尿液就会格外黄,血液中的胆红素越高,尿就越黄。梗阻性黄疸时尿色深如浓茶,而粪便颜色可变淡,胆道完全阻塞时粪便似陶土色。溶血性黄疸者尿如酱油色,粪便颜色也加深;而肝细胞性黄疸时,尿色轻度加深,粪便色泽呈浅黄色。根据黄疸的色泽可初步判断黄疸的病因或种类。巩膜皮肤黄疸呈柠檬色多提示为溶血性黄疸;呈浅黄色或金黄色时多提示为肝细胞性黄疸;呈暗黄色或黄绿色时多提示为梗阻性黄疸(梗阻时间愈长,黄疸呈黄绿色愈明显)。
专家建议:发现尿黄的时候,并不能确定就是黄疸,要及时到医院去做肝功化验、彩超,以及可能引起黄疸的各种原因的检测,以便明确病情,对症治疗。
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是因为体内胆红素代谢出现障碍而引起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升高所致的,主要表现为在皮肤、口腔黏膜和眼白处出现发黄现象。红胆素是血液中红血球老化后经代谢而产生的一种废物,这种废物最后会经过肝脏排出体外,但当这种废物产生过多或无法排出时,就会在体内堆积,从而导致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升高,并出现上述发黄现象。
成年人和新生儿都有可能患上黄疸,但新生儿出现该症状较为常见,且危险性更高。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当宝宝出现黄疸时,家长不能掉以轻心,要密切观察宝宝的状况,尤其是出现病理性黄疸时,要将宝宝及时送到医院治疗,以免病情加重,危及生命。
发热:黄疸伴发热多见于急性胆管炎,同时还伴有畏寒。肝脓肿、败血症、钩端螺旋体病均有中等度发热,甚至高热;急性病毒性肝炎或急性溶血时常先有发热,而后才出现黄疸。
腹痛:黄疸伴上腹部剧烈绞痛或疼痛者,多见于胆道结石、胆道蛔虫症或肝脓肿、原发性肝癌等。病毒性肝炎者多表现为右上腹持续性胀痛与钝痛;肝脓肿或肝癌也可表现为上腹部或右上腹的隐痛或胀痛。
皮肤瘙痒:黄疸伴皮肤瘙痒者多见于肝内、外胆管梗阻(胆汁郁积)性黄疸,如胆总管结石、癌肿或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妊娠复发性黄疸等。部分肝细胞性黄疸者也可伴有皮肤瘙痒,而溶血性黄疸常无皮肤瘙痒。
1、实验室检查
出现黄疸时,应检查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以区别胆红素升高的类型,另外检查尿胆红素、尿胆原以及肝功能也是必不可少的。
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的黄疸主要见于各类溶血性疾病、新生儿黄疸等疾病。直接胆红素与总胆红素比值小于35%。
除上述检查外,还应进行一些有关溶血性疾病的辅助检查,如红细胞脆性试验、酸溶血试验、自身溶血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血常规、尿隐血、血清游离血红蛋白、尿含铁血黄素、血清乳酸脱氢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等。
2、其他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
黄疸指数、血清胆红素定量试验。
尿液中胆红素、尿胆原、尿胆素检查。
血清酶学检查。
血胆固醇和胆固醇酯测定。
免疫学检查。
X线检查。
B型超声波检查。
放射性核素检查。
肝活组织检查。
腹腔镜检查。
光照疗法:该疗法是治疗黄疸最简单有效的方法。让宝宝躺在光疗箱内,将双眼、会阴和肛门遮盖,其余部分裸露在外。然后用单面光和双面光照射,持续照射2-48小时,但一般不超过4天,直至胆红素降低到7毫克/分升以下就可以停止治疗。
换血疗法:换血是治疗胆红素过高最快速且有效的方法,但换血对医疗技术要求较高,并且不是每一个黄疸患者都适合换血疗法,而且这种疗法也有可能产生一些不良反应,所以这种疗法主要用于重症的病理性黄疸患者。
药物疗法:苯巴比妥和地塞米松可以治疗病理性黄疸,但一定要在医生的医嘱下服用。中药方面,以茵陈蒿汤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