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春季天气变化最为反复无常,容易使人身体不适,所以有人称春天是“百草发芽,百病发作”的季节。家庭医生在线采访了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呼吸内科主任陈宁教授,据她介绍春季是……
春季天气变化最为反复无常,容易使人身体不适,所以有人称春天是“百草发芽,百病发作”的季节。家庭医生在线采访了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呼吸内科主任陈宁教授,据她介绍春季是过敏性呼吸疾病高发的季节,较为常见的有过敏性鼻炎、哮喘等,日常可以通过饮食等方式做好预防工作。那么,我们可以采取哪些保健措施来抵御疾病的侵袭?陈教授又为我们推荐了哪些食疗方呢?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呼吸内科主任陈宁教授
春季潮湿易长霉 过敏高发的重要诱因
春季万物复苏,春暖花开,本是踏青赏花的好时节。然而对于一些容易出现过敏情况的人来说,却是无比困扰。过敏为何喜欢在春季发作呢?陈宁教授告诉家庭医生在线编辑,春季过敏高发主要与两个方面有关系,一个是环境气候因素,另一个与人的体质也有关联。
春天气候开始回暖,空气较为湿润,空气中的湿气会助长细菌、螨虫等微生物的滋生。同时,温暖的气候使得百花盛开,大量的花粉会释放到空气中。这些灰尘、细菌、螨虫以及花粉,都是常见的过敏原,使得很多人出现过敏的症状。陈宁教授表示,对于本身是过敏体质的人群来说,在春天这样的花粉季节里自然比普通人更容易出现过敏的症状。
常打喷嚏需警惕过敏性呼吸疾病发作
当空气中的花粉、细菌等过敏原通过呼吸作用进入到肺部,就容易引起鼻子、咽喉、气管等部位出现不适的症状,就有可能引发多种过敏性呼吸疾病的发作。陈宁教授举了过敏性鼻炎为例子,不少患者都深受困扰。过敏性鼻炎发作首先表现为打喷嚏,一般每天数次阵发性发作,多在晨起或夜晚以及接触过敏原时发作。此外,还伴有鼻塞、流鼻涕、鼻子痒、咳嗽、咽干等症状。
中医如何治疗过敏性呼吸疾病?
家庭医生在线编辑了解到,对于这类过敏性呼吸疾病,中西医在治疗方法上是有区别的。不同于西医以抗过敏治疗方式为主,中医则是以祛风止痒为主要治疗原则。中医认为,“风者,百病之始也”,过敏性呼吸疾病发作是由于有风邪入侵了人体,因此才要祛风。陈宁教授表示,中医科医生给患者开方子时,大多会用桑叶、苍耳子、辛夷等药材治疗过敏性呼吸疾病,还要看患者是属于风热、风寒哪一种类型,再结合患者自身体质综合考虑每一种药材的药量。
中医讲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也就是根据每个人自身的体质用中药调理,培固人体的正气,可达到预防疾病的发作。所以,陈宁教授特别提醒道,如果本身是过敏体质的人群,可以根据以往病史提前吃点中药,增加人体的抵抗力,才能有效抵抗疾病的侵袭。
网传拔罐捏鼻法当真有效?
除了吃中药以外,网上盛传拔罐和捏鼻法可以帮助治疗过敏性呼吸疾病,对于这些说法,陈宁教授认为这些说法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陈宁教授进一步解释道,拔罐是否有效要视乎作用于人体身上哪一个部位,比如选取背部穴位中的肺腧、大椎这些穴位的位置进行拔罐,对缓解疾病也有一定的作用。需注意的是并非人人都适合拔罐,体内较多湿气者可选择拔罐祛湿,但对于体质为阴虚火旺型者,则不宜选用。至于捏鼻法,更多是指通过局部按摩鼻子周围的穴位,如鼻翼两旁的迎香穴,起到缓解病症和增强抵抗力的作用。
专家支招防治食疗方
中医讲究“医食同源”,而广东人素有煲汤的饮食习惯,喜欢在饭前饭后都喝上一碗汤便觉得身心舒畅。很多人都喜欢在煲汤时放入一些药材,可起到保健治病的作用。陈宁教授告诉家庭医生在线编辑,其实煲汤的方子所需要的药材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由于广东的春天较为潮湿,宜煲一些有健脾祛湿功效的汤品,一般可以用淮山、党参、北芪、薏米等药材。如果担心北芪容易引起上火也可改用五指毛桃,也有补气健脾的作用。对于阴虚火旺体质的人,更适合玉竹、百合这类更为滋润的药材煲汤,可滋阴降火,增强抗病能力。
保持卫生也是重要预防措施
由于春季过敏高发与环境因素密不可分,所以保持环境干净卫生也是预防疾病发作的重要措施。潮湿的空气致使霉菌繁衍极快,如果空气中霉菌过多,通过呼吸作用吸入到鼻子、咽喉、气管、肺部,就会产生过敏现象。因此,陈宁教授特别提醒道,要预防疾病发作一定要重视家庭环境的卫生,最好每天都要打扫卫生,保持环境干净。还可以在天气晴朗阳光充足之时,晒被褥以杀死螨虫。
其次,陈宁教授建议过敏体质人群尽可能减少到公园赏花,避免接触到花粉,否则容易引起哮喘、鼻炎的发作。如果一定要去公园,最好还是戴口罩,减少吸入花粉量。外出回到家中最好先洗脸,也可以用淡盐水冲洗鼻子,保持鼻腔清洁。
专家简介:
陈宁,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呼吸内科主任中医师,教授,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委员。擅长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及内科各种急危重症,如咳嗽,尤其久咳、气喘、胸背痛,以及急、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咽炎、肺气肿、肺心病、肺炎、支气管哮喘、肺癌等疑难杂证。
家庭医生在线专稿,转载请注明家庭医生在线;媒体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